|
|
|
|
|
|
|
85+005453.3、SDSS J103027.10+052455.0 和 SDSS J104433.04-012502.2。它们发出的光在抵达“哈勃”之前经过了约128亿年的路程,这说明,这些类星体是在大-之后“工作”了9亿年,获得的光谱证实明显存在大量的铁,因此“哈勃”首次发现了恒星最初生成时产生的元素。
这些类星体属于最奇异和最强烈的辐射源,根据现有的流行理论,它们依靠超巨黑洞引力引发的作用过程作为动力,超巨黑洞位于星系中心。
弗雷乌德林格博士指出:“铁是类星体演化状态的极好指示物,铁在大-时不会产生,而是出现在以后特有的恒星作用过程中。这样的恒星应该能顺利地形成,燃烧自己的燃料,并早在我们发现这铁之前就已发生-,恒星演化的这一作用过程至少需要5~8亿年时间。因此我们作出的结论是,我们通过“哈勃”发现的铁是最早期形成的恒星产生的,恒星是在大-后不久形成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马克·科尔宾博士也指出,在如此早期的宇宙历史中发现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存在铁和其他较轻元素表明,行星以及行星上生命的主要成分在宇宙历史中很早就已存在,比地球的诞生(46亿年前)要早得多。这些结果还证明,最初的恒星早在超巨黑洞形成之前就已形成,根据其他的资料,从宇宙诞生到最初类星体开始燃烧的期限远远少于9亿年,因此最初恒星有可能在几亿年内诞生。但是黑洞出现的过程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虽然最初恒星诞生的日期有助于揭开这一谜底。
“哈勃”太空望远镜所处的太空位置能使它记录红外光谱波段,红外光谱波段包括区域中铁的特征——1.6~1.7微米。该波段通常吸收地球大气,使地球上配置的望远镜无法接收。上述研究是利用红外线分光计NICMOS获得的第一项重要科学结果,NICMOS正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2002年作最后一次成功飞行时修复的。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