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稻子是世界将近一半人口的主要农作物。遗憾的是,稻田潮湿土壤的缺氧环境非常适合制造甲烷的微生物。就产生温室效应而言,甲烷的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稻米的产量将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增加,从而带来更多甲烷。不过,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最大限度地增加作物产量不仅可以提供更多食物,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还能减少甲烷的生成量。
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雨季稻田的甲烷释放量要高于旱季,但其中的原因还不清楚。由于在雨季作物产量也会减少,因此,荷兰瓦赫宁恩大学的研究人员设想,甲烷的生成量与作物的收成有关。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通过改变施肥量和去除一些植珠的花朵在来控制稻米的收成。他们发现,去除的花朵越多(产量也减少了)。甲烷的生成量越多。根据他们的研究报告,花少的植株储存光合作用生成的碳的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碳转而被储存在土壤中,土壤中的细菌又将碳转化成甲烷。
水稻生产所释放的甲烷目前约占全球甲烷释放量的13%。这些科学家提出,培育能储存更多碳的稻子品种会有助于减少甲烷的生成量。
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对食物的需求和全球变暖的破坏作用都要求农业科学界关注这两种环境压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更加努力地培育产量更高、适合农民种植,而且甲烷释放量较低的稻子。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