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正兴等谈到科普中的名不副实,一些名为科普画刊的却通篇是文字;有的科学权威写科普,却有“科”无“普”;有的企业为推销产品,将科普当作产品的“靓丽包装”;还有些见利忘义的“科普专业户——科普文抄公”,不负责任地抄袭、编造一些所谓的“新知识”, 影响了科普宣传效果甚至损害了科普形象;还有些人甚至有目的地炮制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所谓科普文章,更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
上海市科普作协最年轻的会员——现年42岁的范基农疾呼,青年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已成燃眉之急。他说,一位科学家的优秀论文固然可以震惊一个学科,但一篇杰出的科普文章却有可能影响整整一代人!然而在我国近年青年科学家科技论文数量质量明显飙升之际,我们年轻的科普创作者队伍却后继乏人。究其原因,主要有科普创作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普创作的创造性劳动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回报——与职称晋升无关(有的还被认为不务正业),稿酬太低(1000字一般在50元以下),科普创作缺乏经费、缺乏培训等。
与会者们还提到科普中存在缺乏热情、敷衍了事、无的放矢、为科普而科普等不良现象。
繁荣科普路漫漫
如何跟上“与国际接轨现代化大都市”——上海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满足广大市民提高整体素质的迫切需求,提高上海科普的实效性?在“未来科技与科普创作”研讨会上,与会者各抒已见,竞献计策。
上海市科普作协会员、浦华中学校长索鸿英认为,新世纪的科普,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播科技知识的较低层面,而应当提高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层面,使科学技术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两方面都能造福人类,提高人们科学创新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点石成金”的积极作用。
中国科普作协理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贺锡廉畅谈了他关于壮大科普力量的思考与建议:壮大科普力量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既要争取“市长”(各级领导者),还得争取“市场”——传播对象、受众、包括有实力的企业等。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和手段,如优势组合的联手、联动。他谈到上广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市科委、上海科技报及上海主流媒体等的成功合作。再就是探索组织举办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要求、又能满足公众科普需求、还能在经济上有所收益的“三赢”科普活动。
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上海《每周广播》高级编辑唐书林着重谈到社区科普增强吸引力问题,关键在逮住公众关注的热点。作为科普作者、编者,一要从社会关注的科技“热点”新闻事件与人物上去寻觅科普选题;二要善于从科普视角切入,衍生出公众有兴趣的选题,如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知识是科普创作的永恒话题,科普编者、作者要做为公众排忧解难的“参谋”。他强调,繁荣科普,重在建设、贵在创新。创新是一种科学精神,不仅科普内容要创新,科普的手段和载体也要创新,方能彰显科技魅力。
上海科普作协会员、上海电力学院校报编辑俞君定认为,我国科普长期未呈持续繁荣,一定程度上与缺乏对科普的系统研究、缺乏科普作品评论有关。科普是反映科技知识的有效载体,是涉及面极广的一门学问,应当有上升到理性高度的积极探索。科普呼唤中国的“阿西莫夫”,科普同样呼唤为造就更多中国“阿西莫夫”的环境和土壤。
阿西莫夫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著名科幻小说作家,美籍犹太人。1938年,阿西莫夫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1941年的作品《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他最著名的科幻作品是《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有300多部,是世界公认的科幻小说作家的泰斗。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