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学术界对水稻基因组的评价主要围绕两个基本背景展开:一是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二是现在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靠水稻果腹。水稻关乎人类饥饱与健康。但即使有这样的共识并认同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学者间存在两种略有差别的评价。
一种典型的说法是,自此,生产高产优质、味美色香、抗病抗虫的大米,甚至生产带牛奶味、鸡蛋味的大米,都可以在基因层面操作,不必再像以往那样一代一代地杂交和试种,这使问题变得简单得多。我国水稻基因组科学家杨焕明教授的一番话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典型评价的补充。他说,“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找到了很好的基因组合,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换言之,如果袁隆平不是在基因测序层面操作,那么超级杂交稻这种最好的基因组合的发现会路漫漫其修远。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仅靠在水稻基因组层面操作就能创造优质高产的品种并非那么简单。理由是水稻基因组现在仍是一本天书,难以读懂。所以,传统育种在很长时间内还会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的生物技术只在产生好的水稻品种上锦上添花。
美国研究人员也对今后利用水稻基因组给予极高评价并寄予厚望。美国农业部遗传学家安娜·麦卡农认为,水稻基因组能使育种和种植过程更加有效或高效。传统的杂交方式需要10年才可能向市场推出一个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