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发明新型复合材料——柔性陶瓷(图)
  • 美专家发明光敏塑料磁铁(图)
  • 能打印粘贴标签的鼠标(图)
  • 人体芯片能否解读电子人
  • 山西运城的盐湖就是中国死海
  • 基因图谱的幕后故事
  • 食盐加碘:全民都当实验品?
  • 发现控制食欲的饥饿激素
  • 牙齿涂上细菌 不刷牙也可防止龋齿
  • 水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几乎是人类的两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李国豪:连接科学与实践的桥梁

    名不胫而走,而他的博士论文也作为经典的悬索桥二阶理论被编入各国教材。

      如今有了先进的计算机的帮助,进行复杂的非线性分析已经不再困难,但是李国豪的理论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和魅力是永存的。

    离散与连续

      回国后,李国豪接手了一项棘手的任务。这是一座跨度为90多米的多腹杆系钢桁架桥。所谓桁架是一个力学上的名词,这种结构就像人们平常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的吊车架。李国豪当时被要求精确分析这座桥的受力和牢度。由于没有计算机,这个任务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当时的方法所能解决的范围。为此,李国豪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又想出了匪夷所思的一招。他把这些“离散”的杆转化成为一张“连续”的膜解决了这个问题,并由此开辟了这类结构的全新分析方法。

      事隔30年后,李国豪又用这个方法澄清了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的晃动原因。当时正值10年动乱,李国豪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他在“牛棚”里知道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国豪想起了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上令人费解的一幕。当时大桥下方的铁路桥上并未通车,而站在上方公路桥参加通车典礼的人们却可以感觉到大桥在晃动。这件事情一直没有人能解释明白,在中国的桥梁界始终是一个阴影。李国豪知道这个问题不说清楚,中国桥梁界的胆子大不起来。他决心就在“牛棚”里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文献、没有数据,甚至没有稿纸,李国豪就利用报纸的边角空隙和自己的头脑,硬是在1973年完成了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振动和稳定》,在离散和连续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

    机会与进步

      李国豪纵横于科学与实践之间,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以中科院院士身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就是绝好的证明。但是他并没有忘记中国的科学界也需要实践的机会,在他们之间也搭起一座座桥梁。

      项海帆是李国豪的第一名研究生,如今也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谈到恩师给他们的机会时说,如果不是李国豪争取到让中国人自己造南浦大桥的机会,他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

      事情源于当初上海决策南浦大桥时。由于国内在建造此类大型斜拉索桥上缺乏经验,所以在决策时倾向于承包给国外建筑商。而且当时日本态度十分积极,甚至提出免设计费(当然后来的建筑费用十分高昂)。也许有很多理由、很多困难让人下不了决心,但是李国豪就像解决那些技术难题一样,抓住了一个本质的问题,这是中国桥梁界实践的绝好机会。有了这次机会, 中国的桥梁水平就可以跃进一大步。

      李国豪鼓励自己的后辈们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造好桥。同时,他邀请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来同济大学了解设计方案和抗风分析,并写了亲笔信痛陈其中利害。最终,南浦大桥决定由中国人自己造,并采用了同济大学的设计方案。借此机会,中国桥梁界新的一批中流砥柱成长起来了。

      也许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他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抓住最重要的东西,而最后的决定总是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