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徐星领导的中美专家合作研究小组发现的辽宁角龙,被证实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新角龙类。科学家称,这一发现填补了恐龙进化的缺失环节。
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此间媒体援引文中观点,并称这是《自然》杂志在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刊登的第二篇反映中国恐龙考古研究,也代表相关领域国际最前沿水平研究成果的文章。
据介绍,传统意义上的角龙类恐龙被划分为长有类似鹦鹉嘴喙部的鹦鹉龙类和长着颈盾的新角龙类。此次发现的辽宁角龙生存于大约一点三亿年前的早白垩世,大小接近于体形较大的狗,是一种四足行走动物,以植物为食。它所具有的过渡性质的形态,填补了两种不同角龙类恐龙之间的形态差距,显示出两个支系在分离后形态上的快速变化以及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缺失环节”。科学家表示,辽宁角龙的发现揭示了角龙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镶嵌进化”现象,说明这种恐龙演化过程的复杂性,而且“角龙类的进化树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此前《自然》杂志报道的在辽西发现的小型肉食性“中国猎龙”也是一个关键的“缺失环节”,其强烈的过渡色彩为“某一类群恐龙演化为鸟”的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一前一后两大发现虽分属不同的恐龙类群,但都巩固了辽西作为世界恐龙研究热点和中心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