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生物的新基因是通过基因重复获得的
  • 设计婴儿时代到来了?
  • 设计婴儿伦理争议骤起
  • 最早的设计婴儿是亚当
  • 用女性身体的细胞制造人工精子
  • 试管婴儿多先天不足
  • 负重锻炼可改善情绪
  • 21世纪的燃料:海底可燃冰(上)
  • 21世纪的燃料:海底可燃冰(下)
  • 奇思妙想:DNA计算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常温下能发生类似氢弹-核聚变吗?(上)

    说,他们在实验中没有探测到核聚变反应发生的迹象,塔利亚克汉等人的结果纯属假象。塔利亚克汉则辩称,他这两位同事错误地理解了那些实验数据。

      橡树岭以外的科学家们迅速加入到这场论战,处处可见尖锐的评论。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莫兰就直言不讳地将塔利亚克汉等人的论文称为“一篇拼凑之作,漏洞比比皆是”。

      当然,在几乎一边倒的质疑声中,并不乏支持者。按照科学界的惯例,《科学》没有透露论文评审人的姓名,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克拉姆公开承认是评审人之一。与其他批评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克拉姆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当我看到论文的时候,心里就想,真糟糕,我怎么没去做这个实验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李同保教授也是支持者之一。他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中科院声学所、物理所、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单位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塔利亚克汉等人的论文发表对我们这些同行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和鼓舞,虽然其实验结果有很大争议,结论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这是任何重大科学发现所必须经历的。”

      《科学》的烦恼

      从去年10月31日收到这篇论文那一天起,《科学》杂志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接受发表还是拒绝发表?它选择了接受。

      于是,一些科学家将矛头直指《科学》,强调严肃的学术杂志不应当发表一篇极富争议的论文。

      就在论文发表日期临近之际,橡树岭负责人一度想从《科学》撤回先前同意论文发表的许可证明。不仅如此,《科学》主编肯尼迪接到了无数个电话和电子邮件,要么希望将那篇论文拒之门外,要么希望推迟发表日期。2月底,核聚变领域的两位权威,普林斯顿大学的哈珀和IBM公司的加文也分别致信肯尼迪,敦促《科学》重新考虑发表计划。

      发表一篇论文本是学术杂志的内部事务,《科学》也很少遇到过如此恼人的外界干涉。肯尼迪感到有些生气,并在同期杂志的社论中抱怨,“很明显,许多人不愿意我们发表这篇论文。”他认为,既然论文发表符合学术杂志的编辑程序,并且通过了同行评审,就不应当有这么多人再来指手画脚。“我们的任务是,在力所能及地保证论文质量之后,将有趣而重要的科学研究呈现给公众。当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篇论文都是正确的,我们没有这么聪明。”

      不过,面对种种压力,论文作者和《科学》杂志也有所妥协。塔利亚克汉等人后来又对论文进行修改,引用了索尔特马什等人撰写的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并对质疑做出了回应。《科学》也采纳了哈珀和加文的建议,没有将塔利亚克汉等人的论文作为封面文章。

      “冷核聚变”梦魇

      为什么一篇论文会在科学界引起强烈震荡?我们不能不提到10多年前一起著名的科学丑闻——“冷核聚变”事件。

      哈珀就提到,他之所以致信肯尼迪,是为了避免科学界蒙羞。“我们已经有冷核聚变事件的先例。如果这一次不幸又出现错误,那些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就会喋喋不休——瞧瞧科学家们是如何把能源问题给解决的——那么科学界将再次陷入尴尬局面。”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

      当时,整个科学界似乎都乱了套。美国学者托默在《科学幻象》一书中写道,冷核聚变被描述为在厨房里就可实现的清洁能源技术,来自犹他州的众议员欧文思更是把冷核聚变说成“人类自发明火以来最伟大的发明”,犹他大学校长彼得森特意赶到华盛顿,为成立一个冷核聚变研究中心申请2500万美元经费,世界各地至少有1000个实验室先后行动起来。但是,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不过,李同保院士认为这一次与“冷核聚变”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

      首先,渴望获得首先发现冷核聚变荣誉的彭斯和弗莱什曼在论文没有发表之前就匆匆发布新闻,而塔利亚克汉等人的论文是通过同行评审程序后公开发表的,《科学》杂志也希望“论文”的发表能够促进公开透明的讨论,“这是非常正常的科学争论”。

      另外,塔利亚克汉等人在实验中借助声空化和声致发光产生了局部高温高压条件,这其实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物理事实。单泡声致发光在论文评审者之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克拉姆领导的实验室首次实现,而李教授领导的实验室也已经实现了长时间稳定的单泡声致发光。“如果塔利亚克汉等人的结果被证实,那也是热聚变而不是冷聚变”。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