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汽车内置电脑警察防酒后驾车
  • 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倒计时(上)
  • 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倒计时(下)
  • 能让热能流改变方向的新材料(图)
  • 人大代表:不要夸大学术腐败
  • 穿戴式电脑会流行吗(图)
  • 多功能无线标签使交通更顺畅(图)
  • 吸食可卡因可导致心脏主动脉破裂
  • 科学家分离出饥饿荷尔蒙,
  • 天然可燃冰开采试验获得成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口吃并不是学来的 (图)

    他脑子里早已想好的话却怎么也蹦不出来了。 

      像库尔特一样的口吃患者在美国有300万。而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天遭受这种语言障碍痛苦的人则多达5500万。那么,到底是什么在作怪,使得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其实,这个问题研究起来就像口吃本身一样的痛苦,它让一代一代的医学专家惶惑不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科学家曾对口吃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解释。与此同时,人类还尝试过治疗口吃的多种方法。古代的一些医生曾经给口吃患者的舌头上扎过泡,有的则让患者用在苦菜汁中浸泡过的布缠住舌头。后来,医生们试着给口吃患者进行一些外科手术,如在颅骨上穿洞,或者割除一部分舌头。 

      “罪魁祸首”主要在大脑 

      最新的研究将口吃的病因聚焦在大脑和基因两个方面。最近,研究人员在美国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一种基因变异是造成一些人患口吃的原因。此外,成像分析显示,口吃者与正常人在大脑机能方面有着惊人的差异。口吃患者说话时,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可能出现紊乱。得克萨斯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负责成像研究的神经学家彼德·福克斯对此解释说:“他们右脑好像受到了左脑的侵扰”。 

      神经学家们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大学的罗杰与贾尼斯·英厄姆两位教授,通过一种先进的扫描仪器,发现在口吃患者的右半大脑上存在着神经学上的“错误线路”。对正常人大脑的扫描显示,当他们说话时,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兴奋起来,而左半球尤为活跃。相反,口吃患者的右半脑上则有更多的兴奋点,这可能干扰了本应该由左半脑来完成的说话功能。非常有意思的是,每当口吃患者出现说话流畅的一刻时,其大脑的扫描就会显示出与常人相似的情况。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口吃患者说话时,其大脑内处理听力的区域难以发挥正常功能。对于说话流畅的人而言,这个区域非常活跃;然而在口吃患者的大脑内,该区域则几乎是一片沉寂。这一发现表明,当口吃患者在试图说话时,其在听力方面的失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上的结结巴巴。更值得注意的是,口吃患者即便是仅仅幻想自己在说话其嘴巴压根儿没动,他们的大脑也会出现这种语言上结结巴巴的反应。这种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会给那些主导发音的肌肉,如声带、舌头、嘴唇等发送错误的信息。 

      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长期以来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人身边生活着口吃患者,那么久而久之他也会“学会”口吃的毛病。事实果真如此吗?的确,有统计资料显示,大约有一半的口吃患者至少有一位被相同病状折磨着的亲人。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美国犹他州、伊利诺伊州和马里兰州的几个研究小组跟踪研究了一些双胞胎、收养的孩子以及一些人口众多的家庭。通过基因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口吃并不是学来的,而是通过基因遗传而来的。 

      现在,通过运用一些更为复杂的、研究遗传的手段,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造成口吃的基因。由伊利诺斯州大学科学家尼科林·安布罗斯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遗传模式的统计分析,发现口吃可能是由一个主要的基因和另外一些不太重要的基因引发的。 

      此外,芝加哥大学的基因学家南希·考克斯和她领导的课题组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居住在南达科他州农村地区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属于哈特派的宗教部落进行了大量的DNA检测。由于这些人的基因库很少受到外部的影响,不易发生突变,这为此次试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在人体基因组里共发现了3处可能与口吃有关的基因位点。另外,考克斯领导的小组还打算对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而克服掉口吃毛病的孩子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他们的基因组中搜索出与此有关的DN-段。科学家们相信,这些孩子的基因结构可能与那些终生口吃的孩子的基因有所不同。 

      科学家们预测说,如果那些与口吃有关的基因最终能够被确定,口吃患者就会像身患其他疾病的人一样得到治疗。到那一天,他们就可以走进医生的办公室,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一样,得到一张处方,进而解除他们的痛苦。而父母亲也可以通过留取小孩面颊脱落的死皮,送至医院进行DNA分析,以确定其是否有口吃的倾向,并决定是否应该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