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互联网也是一样,它自己会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在今后20年甚至50年中,世界将仍由技术推动,这时的技术革命不是技术的简单发明,而是大的(技术)创新,下一次大的创新就是无线互联网,而且无线互联网的规模将大于有线互联网。原因在于:1,量非常大。比如我以前曾提出过“100%互联度”的概念。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往往不得不牺牲自由,只有随意的移动才是自由的,也就是说,移动自由是自由最核心的概念。以PC为基础的有线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自由移动,它能达到的自由度可能连1%都到不了(互联度是这样定义的:全世界的所有人口是基数,如果上网的人占10%,这10%的人每天上网的时间大概是10%,两者相乘,互联度就是1%还不到)。现代人基本上可以做到手机24小时不离身,因此可以保证很高的互联度。现在全球短信息一个月发200亿条,在欧美,一条短信息收费在0.1美元,那么一个月的价值是20亿美元,一年就是240亿美元。手机全世界一年的出货量不到10亿台,如果一台卖1000块人民币,一年就是1万亿人民币。所以十年之内,无线互联这个产业在全球将达到1万亿美金,目前的低谷只是暂时的。
WAP是无线互联网的第一个尝试,由于牵涉到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所以它的发展速度远远慢于技术家们所作的预测,就好像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有了汽车模型,但直到20年代汽车才开始成为产业,到50年代才大规模进入家庭一样。
无线互联网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任何技术创新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痛苦时期,这个时期这种新技术基本上不工作,只有少数人咬着牙在用。现在的WAP就是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界面难看,内容少得可怜,操作复杂。第二个时期是可用阶段。这个时期的终端比较令人满意,界面还可以,内容也不错。中国的有线互联网已经属于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完美阶段,标志是大家都不提它了,比如今天没有人会宣传自己进入了电气时代,家里有电灯电话什么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很自然了。这三个过程分别持续五年左右,一共需要15年。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WAP出现问题是很自然的。
WAP的起源
1970年代,在施乐研究所工作的艾伦.凯第一次提出人类可以通过掌上终端相互联系的理念,不过那时还只是一个科学幻想。后来格林.艾登斯承袭了他的理念。到了1997年,互联网技术已经成熟:无线通讯很便宜;电脑非常小巧,甚至只有手掌那么大;互联网上有大量信息。在这三个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Phone.com提出了WAP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因为PC上网用的是TC/PIP网络协议,其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都不适合手机上网。其次,TC/PIP这个协议对带宽要求很高,而带宽恰恰是无线通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人们设想在空间不走TC/PIP,到陆地上再转换成TC/PIP,要实现这个想法,必须有一套转换系统,于是WAP就出现了,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关(gateway)。
WAP的失败并不是技术上的先天弱点造成的,而是活儿做得不细致,使用户的第一使用体验非常糟。比方说,用户买了WAP手机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设置IP地址,而在中国懂得IP地址是什么的手机用户估计不会超过1%。而I-Mode上网非常便利,即便对电脑一窍不通,也可以简单地操作一个键就上网。
为什么日本人能做的事儿欧洲和美国做不了?主要是因为产业的形态不同。和欧洲标准不同,日本的无线网络使用的是PDC网络(Personal Digital Communication Network),第二代数字电话只能在日本使用。日本电信是政府垄断的,DoCoMo等公司有力量号召松下、索尼等手机厂商使用它的标准。有趣的是,如果独裁者是英明领袖,国家很快就能富强,而民主可以保证不出大问题,但永远不可能做到最好。如果比效率,好的独裁要比民主效率高得多。
DoCoMo注意到手机语音应用已经趋于饱和,于是开始谋求新的发展——做数据传输。它的旗下有9000个工程师专门负责这个项目,投入的资金大概有几十亿美元之巨。因为有背水一战的决心,DoCoMo就做成了I-Mode这个品牌。所以I-Mode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日本的产业模式,DoCoMo不需要听命于任何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就行了。
而WAP则不同,它是一个公共标准,任何一个公共标准都不可能是最优化的。它的优势是能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由于参与者太多,WAP从诞生伊始就有很多问题。比如,手机本身是摩托罗拉生产的,网络机件是爱立信生产的,通过的是诺基亚生产的网关,等等。所有这些东西一开始都存在问题。因为所谓的标准其实就是一本手册,当不同的公司把这本小册子变成软件和硬件时,对它的理解不可能100%的相同,肯定存在偏差。所以一开始WAP就有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用户界面(一个不可思议的困难的界面)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厂家是对最终用户负责的。终端厂家只负责生产终端机器,好用不好用它不会去管,因为很可能界面不错,但网络或网关不行,界面好用也白搭。每个人都这样想的结果就是WAP的表现不尽人意,也导致用户的第一次使用经验非常差。
中国移动等运营商虽然急于改变这个局面,但因为对市场没有足够把握,也因为自身的实力问题,无法要求手机厂商定制界面完美的手机。在这个市场上,中国移动、沃达丰等大的运营商有几十家,诺基亚等大的手机厂商也有五六家,它们之间的力量相对平衡,力量平衡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妥协,结果终端用户就成了受害者。
终端厂商不愿大批量推出手机,因为有关WAP的标准之争一直没有停歇,市场很不稳定,还需要等待。而DoCoMo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了2500万用户,主要原因是它背水一战,肯用很多钱去砸市场:公司用250美金买进的手机,100美金就卖出去了。用户能用低廉的价钱买到一款功能先进、模样漂亮的终端,没有理由不买。因为I-Mode的成功,DoCoMo也一跃成为日本第一大市值公司,市值翻了三倍之多。
WAP在中国的失败是中国产业链尚未成型的结果。所有人都在观望,没有强有力的市场组织者。WAP在语音市场已经逐渐饱和的欧洲也没有成功,因为那里的终端、设备、运营商的问题也和中国一样。还有一个原因是,要使用WAP手机,必须换手机。有多少人愿意把刚买了不久的价钱不低的手机换掉呢?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