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就成了棘手的问题。留下来照顾妻子吧,船上又少不了他这个多面手,况且出行的护照等手续均已办妥,临时很难换人;去南极吧,一走就是大半年,妻子这次病情又来势汹汹,要有个三长两短,不就铸成终生遗憾了吗?
所领导多次去医院探望患病的家属,并决定换人,让曹建军留下,他妻子急了:“不,不,潘所长,你们还是让他去吧,极地事业很重要,因为这是国家的事,你一定要答应,否则我不会安心的。”多好的家属啊,潘增弟深受感动,他对曹建军说:“放心去吧,我们会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好嫂子。”
有人建议搞一次募捐活动,潘增弟不同意。他说:“这样的募捐好比硬性摊派,雪龙船上40多个船员中有好多家庭经济负担都很重,这样做不好,甚至还会伤害小曹的自尊心。就在船上放个箱子吧,自然一点的好。”没想到,除了船员之外,全体18次科考队队员都献上了爱心,打开捐款箱一数竟有万余元。
发展特色 开创未来
现在的极地所仅仅设置了冰川室和综合室,综合室中又包括了极地高空物理和极地生物两个主要学科。潘增弟提议将这两个学科单列,独立为极地高空物理室和生态生物室,增设物理海洋室,将来有条件再增加资源利用开发室。虽然目前所里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错,但力量还太薄弱,后劲不足,没有硕士点,人才培养渠道偏窄,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虽然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但潘增弟还是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明年,极地办要把雪龙船、长城站和中山站全部移交给极地所。潘增弟认为这都是赶上了好时候,只要把握住机遇,理顺关系,就能稳步发展,完成极地所“一基地二中心”的目标,即建设极地科学考察基地,极地科学研究中心和极地数据信息中心。
围绕特色,潘增弟向记者描绘出一幅极地事业的喜人画卷。“十五”期间,黄浦江畔将多一处闪亮的景点──一个生态型、开放式的雪龙船专用码头,远航归来的雪龙船有了自己的“家”,不用再到处“租房”住了。4万平方米的码头区内绿化率超过50%,“中国极地博物馆”置身其中,破冰科学考察船、各类图片、实物和两座模仿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建筑风格的展览室让你不到南极也能体会一番极地风光。既为准备赴极地考察的队员尽可能创造极地氛围和培训教育环境,也形成富有特色的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