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观、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中国科学院的改革步伐从3年前起就骤然加快。今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后,更多的研究所“卷”入知识创新的洪流之中。煤变油、水稻基因破译、寻找青藏铁路“解冻”良方……中科院“重拳频出”,启动了5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重大战略性创新。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数学院里,每个研究员一间办公室,园区环境优美,绿草茵茵;全院将实行竞聘上岗,将帅人才将大受青睐。
科技体制改革步步深入,钢铁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顺利完成转制,甚至涌现出一批上市公司,知识和资本结合得愈加紧密。
中国科技界正悄然发生变化。表面上看,名片换了,称呼改了,所长成了董事长或者总经理,而实际上,是“市场”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元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建立,将日益释放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
反思:不要急着得奖
尽管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满怀信心,甚至表示三四十年后中国科技将崛起于世界。然而,“浮躁”仍然成为我国科技界在2001年里最为热门的一个词汇,可以说,2001年的科技界是在反思中度过的。
饶有兴味的是,在同一个场合,当杨振宁看好诺贝尔奖时,吴文俊这位鹤发童颜的老科学家却明确表示,不要急着得什么奖,关键是踏踏实实地做工作,把科技搞上去,水平上去了,诺贝尔奖自然会送上门来。
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竞相设立,使经历20年体制改革的中国科技界不得不正视自己:科研队伍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欠缺、发明专利太少、基础研究跟踪多创新少、创新氛围远远不够、产业技术创新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新中国的科学家们曾经创造过“两弹一星”的辉煌,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然而,“两弹一星”之后还有什么呢?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科教兴国战略已实施6年,虽然我国科技实力获得长足发展,但是科技竞争力仍然不容乐观,科技投入长期没有达到规定的国民经济比例,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连年下滑,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3年空缺。
一系列现象让科技界领导人反思。今年3月正式担纲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痛陈科技沉疴,“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还比较严重,与国外学术活动非常频繁的情况反差强烈”、“目前的项目评估机制中,重视名人、重视保险性、跟踪国外选题方式等现象依然存在”。
周光召院士表示,我国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还相对不足,需要提高,但是我国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更需要提高,科技界的思想更需要解放,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更需要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更需要弘扬。
倡导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路甬祥,在2001年对技术创新情有独钟:“原始性创新固然重要,但是集成技术创新更有可能成为技术跨越的突破口。”
创新:携手创造未来
研制中国芯,曾经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块“芯病”。十年前还曾经为此引发过一场争论:“自己干,但核心技术已被国外完全掌握,肯定干不过人家,结局肯定是死路一条;不干,将完全受制于人,也是死路一条。”
不论是干,还是不干,似乎都是死路一条。在危机面前,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一条看似不可能的道路。为了这个梦想,老一代科学家和青年一代科学家走到了一起。
“要想摆脱控制,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张效祥,这位中国信息技术的开创人总是在不同场合“鼓吹”他的理论。
“中国不是唐僧肉。”面对国外咄咄逼人的生命科学发展态势,杨焕明等人奋起直追,在国家支持下,今年来相继完成了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和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基因测序图的绘制,更重要的是奠定了生物信息学的平台,掌握了核心技术。从生物芯片到纳米技术,从高性能计算机到下一代因特网,科学家在书写新的篇章。
科技部门也在创新。最近,一位科技部负责人宣布,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宗旨已经从过去的“跟踪”改为“超越”,而863计划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专家委员会替代了过去的首席科学家。
入世后,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不仅将制约我国科技发展本身,也将成为我国制约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瓶颈”因素。而记者刚刚从更名不久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获悉,其现有的120多名科研人员中只有20多位来自国外,绝大多数来自国内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作为微软的全球第三家研究院,其扩张态势令人瞩目。
竞争毕竟是件好事,因为,只有竞争才能带来活力,只有竞争才能激活“自主创新”。从操作系统到集成电路,从硬件到软件,直面现实、直面“生死时速”的我国科技界和企业界正联起手来,群策群力,共谋未来。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