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了这一计划)。由于种种原因,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一直进展缓慢,不尽如人意。而美国的孟山都和瑞士的辛津塔则依靠强大的实力,迅速启动了水稻基因组计划,先后于2000年4月和2001年2月宣布完成“工作框架图”,并开始了令人担忧的基因专利抢注行动。
在科学研究中,重复别人的工作通常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在两家国外的基因公司已经完成了水稻基因组测序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还要单独再做一次呢?为什么这一成果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重大科技成果”?对于这些问题,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回答说,私人公司虽然宣布完成“工作框架图”,却要么没有公布数据,要么对使用它们的数据加以限制,目前也还没有发表科学论文;此外,国际上这3个项目使用的都是粳稻,而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水稻生产国的主要品种是籼稻,因此,中国科学家使用的是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中国杂交水稻父本“籼稻9311”。
另据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主任杨焕明教授介绍,关于该项成果的一篇论文已于10月1日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电子版上,另有一篇论文被国外最有影响的科学期刊之一接受。此外,全部数据即将在网上公布,向全世界免费开放。
记者注意到,《科学通报》论文提交的日期是9月19日,被接受的日期9月29日,并即将发表在12月出版的该杂志英文版上。论文在短短10天内就被接受,对于一向拖沓的国内学术期刊来说,应该说是极为神速和不同寻常的。
耐人寻味的是,在水稻基因组方面,国内媒体早在1997年就广泛报道,洪国藩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的消息。洪的成果在当时受到了媒体的热烈欢呼,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然而,在事隔4年后的今年8月,一篇“揭发”洪国藩院士“造假”的文章出现在了“新语丝”网站上。该文认为洪的物理全图“一文不值”,并称该图在此后数年中几乎“无人问津”,因为“经过测试”后发现“错误太多”。这件事一时间在科技界议论纷纷。
在不久前的杭州“基因峰会”上,陈竺为洪国藩当年的成果进行了辩护,表示不同意某些不负责任的指责。他解释说:“科学研究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一开始有突破,然后再精细化,任何研究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全十美。”例如“人类基因组早在1995年就有了第一代物理图,但后来发现它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物理图”。
在上周五举行的中国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新闻发布会上,又有记者提到了洪国藩的水稻基因组工作。已于1997年底当选为院士的洪国藩出席了此次发布会,但他始终默默地坐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陈竺则重复了一番此前所做的解释,并补充说,此次完成的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还引用了洪国藩课题组的一个结果。
不过,记者随后了解到,此次完成“重大科技成果”的是杨焕明领导的研究中心,主要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遗传所、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而名重一时、并被寄予厚望的洪国藩课题组并不在其中。据悉,这些合作单位将在明年完成水稻基因组的“精细图”。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