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拥抱新太阳系(一)
  • 拥抱新太阳系(二)
  • 最富有的流浪汉:诺贝尔的矛盾和困惑
  • WatchPad1.5:既是手表又是计算机
  • 单亲无精生殖技术让生殖过程不需男人
  • 背景知识:人类正常的受孕过程(图)
  • 破解古埃及木乃伊防腐剂秘方(图)
  • 流动游戏将引领手机潮流
  • 微型眼压计:在眼睛里面随时测眼压
  • 究竟是谁破坏了臭氧层(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野依良治:从尼龙丝到诺贝尔化学奖



      1961年,野依从京都大学工学部毕业,1963年又在京都大学读完了研究生,后留校当了助教。1966年,在他28岁时发表了用分子催化剂可实现制取手性物质的不对称合成设想。1968年他成为名古屋大学副教授。1969年赴美到哈佛大学留学,拜师于后来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有机化学家考里,从事化学研究。1972年33岁时,野依回到名古屋大学任教授。2000年起,他担任了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获得日本学士院奖,2000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同时还获得了美国化学会 R·阿达姆斯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 

      野依的恩师野崎一教授说,野依太热衷化学实验了,有一次实验中发生了-,野依负了重伤,脖子缝了好多针,但不久他又出现在实验室里。人们都说野依是一只“不死鸟”。从师野崎教授读研究生时,野依是出名的拼命三郎。那时平均每周要熬两个通宵,但从看不到他有些许疲倦。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鬼军曹”,意思就是“猛张飞”。 

      野依开始真正研究工作后,格外追求独立创新。他公开宣称,自己讨厌模仿别人,要以创新“拿诺贝尔奖”! 

      野依的创新在哪里呢?据他介绍:自然界存在许多光学异构体,这些物质就像人的左右手,立体结构对称,左右相反,绝不能重合;其气味、味道以及作用都大相径庭;一方有益,而另一方就有害;一方是良药,另一方就是毒药。例如酞胺哌啶酮,它一方面有镇静作用,可作安眠药;但同时它的光学异构体又会导致生物体畸形发育,孕妇服用就可致婴儿畸形。 

      早在150年前,法国科学家帕斯茨尔曾说过,人类没有单纯只合成有益物质的能力。但科学家没有被这个论断吓倒,寻求有益光学异构体的人工合成技术一直是化学家的一大追求。美国的巴里教授用氧化反应催化剂,野依和威廉用氢化反应催化剂分别实现了光学异构体的不对称合成,从而改变了自有化学合成以来的所有化学合成方法,在化学界和化工企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野依主张科研要简单明了,要注意研究的波及效果。他认为没有波及效应的研究意义不大。他在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和野崎教授共同研究分子催化剂。他们把特殊的有机分子与那些能促进化学反应的铜等金属原子相结合,这种新型催化剂能把光学异构体的左右手性物质分别合成。但开始时,有益光学异构体的制取率只有10%,直到1980年这一比率才提高到80%。后又经过大约2年时间这个比率提高到了几近100%。 

      自20世纪80年代起,野依的科研成果在日本被大规模采用,用于生产香料和香味薄荷脑。左手性的薄荷脑气味好闻,右手性的则没有这种香气。1983年野依和高砂香料工业公司合作,确立了只选择左手性薄荷脑的制造方法。目前高砂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薄荷脑生产厂家,年产1000吨,可满足全世界1/3的需求。 

      过去,药品和化学品的合成首先是合成包括许多不纯物质在内的混合物,然后再设法提纯,即费钱费力又给环境造成破坏。而利用不对称合成技术制造的几乎100%是所需的物质。目前这种合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将其用于生产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品,日本小野药品工业公司用它生产生理活性物质——前列腺素,日本第一制药公司用其生产抗菌素……预计到2003年,应用这种合成技术所产生效益将达到近1500亿美元。野依在这一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共发表400篇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达2.2万次以上,这在日本化学家中是独占鳌头的。 

      2001年是新世纪的头一年,也是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野依良治既是日本第10位诺贝尔奖获奖人,也是日本第3位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野依的获奖给日本在未来50年内造就30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科技振兴计划带来了信心。如今野依已被选为日本化学学会的会长。老会长岩村秀说,野依的获奖对青年人是一种激励,希望野依带领化学学会争取完成“50年30人”的政府目标的1/3,即日本化学界要在未来50年中再出10位诺贝尔奖得主。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