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人类的外激素──费洛蒙
  • 我国的摩天大楼热该不该降温
  • 中国科学家评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玻色—爱因斯坦凝结
  • 国外伪科学著作混入中国科普市场(图)
  • 学者不该是商家的托儿
  • 猪、牛、河马是鲸鱼的祖先吗?
  • 美国近期科研重点:反恐怖
  • 科学家谈该如何对付恐怖主义
  • 诺贝尔故居印象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黄果树瀑布:一股细流,几行清泪

    而在今年,则爆发了10多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成为黄果树瀑布历史上一个最为干涸和苦涩的5月,出现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

      黄果树风景区是贵州省的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整个景区以大瀑布为中心,方圆450平方公里,皆为构造奇特的喀斯特地貌。70年代以前的黄果树大瀑布,哪怕是在冬季枯水期,水流量也相当可观;即使是在10年前,春夏之交的5月,白水如练,飞珠溅玉,不大不小的水量不仅使大瀑布清丽而秀美,同时也是观瀑较为理想的季节。而现在,每年的枯水期已长达半年,尽管在上游建了水库,夜蓄日放,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至出现今年“五一”期间的尴尬景象。

      1992年,在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准备后,黄果树瀑布第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该组织受理了申请,派了两名官员到黄果树瀑布考察。一番认认真真的考察之后,联合国官员毫不客气地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人工痕迹和商业化气息过重,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步伐……联合国官员走了,同期申请并接受考察的湖南张家界和四川九寨沟一次过关,“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冠使当地旅游经济大幅提升;惟独黄果树瀑布,却因植被少、环境差、建筑多而落选。

      联合国官员的评价切中要害。显然,景区上游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喀斯特地表日愈严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成为黄果树瀑布水量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上的长期不协调,也使得黄果树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上的混乱日益突出。

      黄果树景区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和关岭县交界处。在现行规划的165平方公里景区范围内,众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罗棋布的溶洞,幽深的峡谷和深潭,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黄果树风景区成为我国内容最丰富、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的喀斯特瀑布群游览区。

      但另一方面,由于景区内居住着3.5万布依族、苗族农民,过量的人口载荷和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垦荒量逐年增加。过度陡坡毁林开荒,使景区内外植被大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仅达到7.3%,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现象严重,环境质量差,大瀑布景区周围和各景点呈现一片荒山秃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每年的枯水期长达8个月之久,令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

      尽管从1992年落选“世界自然遗产”称号后,贵州省加大了景区的植树造林力度,但植被覆盖率(连灌木丛在内)到今年也仅仅达到20.5%,远远达不到恢复景观和涵养水土的功效。

      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和贵州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黄果树景区实施了外围绿化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绿化造林和封山育林近3万亩,退耕还林1.5万亩。但是几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黄果树瀑布命运的大型项目:“黄果树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珠江上游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耗资至少在5亿元以上,虽早已立项,却迄今没有资金实施。按照贵州省的计划,随着这些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预计用8至10年的时间,黄果树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5%。

      当然,这仅仅体现了规划设想美好的一面。如果从黄果树瀑布面临断流危机的角度来看,不少专家则认为,仅仅在黄果树景区内的喀斯特地貌上封山育林,等待小树苗在贫瘠的薄土上缓慢成长,根本解决不了大瀑布面临的断流危机,必须植上一定规模的大树林才能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但是为此每亩造林费用将翻上几倍。另一方面,仅仅在165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植树造林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们认为,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西部珠江水系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上游,而这一河流上游地区又是贵州省生态破坏和石漠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能在黄果树瀑布的上游地区实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也很难遏止黄果树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金,而财力窘迫的贵州省显然对此力不从心。

      同时,由于黄果树瀑布景区地处两县,管理体制长期难以健全。有利,两县便争抢;出了问题,便相互推诿。一些农民在大瀑布顶上的岸边甚至修建了不少严重影响景观的违章建筑也无人过问。混乱的管理,过量的建筑,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黄果树瀑布难以问津“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症结所在。

      贵州省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1999年开始,贵州省协调有关部门,决心按市场规律理顺全省旅游体制,首当其冲的就是黄果树景区。省政府首先从镇宁、关岭两县划出36个行政村,在此范围内成立了黄果树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行使县级政府职能,使管理权限长期不明的体制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市场规律相结合,贵州省政府还成立了权限很大的贵州黄果树旅游股份公司,寄望该公司以黄果树瀑布为龙头,尽快成为上市公司,在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融资等方面写出新篇章。

      按照贵州省有关方面设想,在体制问题理顺之后,风景区的管理和规划工作步子就可以大大加快,并为此制定了一揽子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用5至10年时间为黄果树瀑布全面“整容”。首先投资2.8亿元,修建一个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的黄果树城,建成后,将中心区内的3000多户人家和位于瀑布旁的黄果树镇全部迁走,并将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系统,从而大幅度降低中心景区内的人口量、建筑量、垦植量、排污量;其次,在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大规模植树造林,使景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考虑到大瀑布水量的逐年减少,从上游引水调控瀑布水量的计划也提到议事日程上,只是目前尚未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今年夏天,贵州省组织了一次“两江(长江、珠江)上游生态行”大型环保考察采访活动。在黄果树景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坦然向记者介绍目前景区面临的困境:植被破坏更为严重,人为商业因素也在加重,整个管理体制过于混乱,保护力度缺乏,如果说当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黄果树的奇山秀水还给我们带来过信心,而今,面对景区内一堵堵人工堆砌的人造景观,以及上游地区那座座荒山和成堆的垃圾,我们究竟还剩多少底气和勇气来进行申报!这位负责人同时还指出,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加之今年降雨量减少及上游生态环境恶化,造成黄果树瀑布出现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枯水期逐年增加的黄果树瀑布,最终会不会断流?中国最享盛名的瀑布景观,靠什么去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称号?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