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科学发明,很多人都觉得那是科学家的事,和我们普通人没关系。实际上,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科研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包括技术工人、农民在内的众多“小人物”的参与,“小人物”的大发明,在科技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英雄不问出身,发明也不是科学家的专美。钳工倪志福在20多岁时发明了“倪志福钻头”,制服了外国名牌钻头都钻不动的特种钢,成就了金属切削行业中的一项重大革新。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出科学的细纱工作法,掀起了纺织生产的革新浪潮。只上过高中的郭东发明了节能抽油机,节能和增产效果相当惊人,摘得联合国“发明之星”奖。这些工人发明家的传奇经历说明:在很多人身上都隐藏着创造的潜质,只要处处留心,多动脑筋,刻苦钻研,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有大发明、大贡献。
“小人物”成就大事业,小项目引发大创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的重大科学成就中,有75%来自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小项目。在科技领域,广大“小人物”的发明和发现,常常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山西农民王衡曾目睹一次惊心动魄的矿井水害抢险,看到一火车皮的大豆被倒入矿井时,深知种粮艰辛的他非常痛心,下定了研究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的决心。今年3月,王衡的发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如今,他发明的产品和技术已在国内1000多项工程中得到应用,可为国家节约数量可观的资金。
对于热心科学研究的“小人物”来说,在他们面前,不仅横亘着一座座科学高峰,有时还要承受家人的质疑和他人的嘲讽,经受无数失败的考验。为了发明五笔字型,疾病缠身的王永民耗时五年,抄了十几万张卡片,饱尝发明的辛酸苦涩,最终解决了中文电脑录入的世界难题,为汉字进入电脑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许多催人泪下的发明故事告诉我们,在积极培育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的同时,更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给独立思考、大胆创造的人们以更加宽松的创造空间,给*创新的“小人物”以更多的鼓励、支持和关心。
科技创新没有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领先。只要有执著追求真理的热情,有我要创新、我能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有持之以恒、奋勇拼搏的精神,就能在失败中看到曙光,在探索中获得灵感,在发明中找到快乐,在贡献中实现价值。当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都具有创新意识,都焕发出创造活力,都善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点滴发明创造,我们就能汇聚起巨大的创新力量,这正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深厚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