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普遍公认的这四大原则是行善原则(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增进人类健康和幸福)、自主原则(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尊重实验对象,必须取得他们自愿、自行的同意,必须要有书面的同意)、不伤害原则(一种研究不能对实验人群、实验者造成伤害)和公正原则(包括资源分配的公正,利益分享的公正和风险承担的公正)。这四大原则已被我们广大的生命科学界所接受。作为生命科学实验不能违背其中任何一条。我们对陈教授的实验提出质疑也是从这四点出发的。
我们并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当然,从我们的初衷来说并不是说不要做了,只是希望生命科学界注意伦理问题。我们也知道这不是杂交,正式的称法应该是混种胚胎,属于人畜细胞融合。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囊胚是可以进行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在14天以内,囊胚还没有分化发育之前,还没有神经系统,还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人。因此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我们不反对进行治疗性的克隆研究。
禁止克隆人要建立生命伦理评估机制
不久以前意大利的医生安蒂诺里准备到公海进行克隆人实验,以此避免世界各国对此的限制。要避免这样的事发生,世界各国政府,联合国,法律学界要宣传生命伦理学界的规范。
建立、完善和加强生命伦理评估机制,要从中央到地方,大学、医院建立各级生命科学委员会,审议、评估和监督涉及人体的一切实验。按照国外的经验,委员会的组成三分之二是本行业专家,三分之一是伦理法律专家和社会民众代表,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人士,这样才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我们质疑的目的也为了将不可预见的祸害减到最小。
目前,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正在起草《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建议稿),其中第14条明确写着“反对人体—动物细胞融合术,禁止将人的体细胞与动物的卵细胞质结合的实验”。
试验者:中山医科大学教授陈系古
我是坚决反对克隆人的
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对物种是一次革命性飞跃,没必要把人类退化成连蚯蚓都不如的无性繁殖动物。对异种克隆人我更是反对。
我做的是治疗性克隆(用于治疗疾病的克隆)研究,这是大部分人都支持的。不能把生殖性克隆(指克隆人)和治疗性克隆混在一起,由于胚胎干细胞可以经过诱导,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各种组织细胞,因此,胚胎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998年美国成功从体外受精的胚胎中分离胚胎干细胞并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人胚胎干细胞系,成为美国当年十大科技新闻的榜首,但也有人认为该项成果破坏了人类早期胚胎,不符合伦理。我们的研究采取人兔异种重构胚的方法,使皮肤细胞可以变成有可能治病救人的胚胎干细胞,而不需要破坏人受精卵的胚胎,也不需要从人体上取卵的过程。有关克隆技术的利弊国际上也有争论。
至于有专家认为“人畜细胞融合”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其实,在“免疫学杂交瘤”的技术中,人鼠、人兔细胞融合是经常的事,且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至今未有人指责是“突袭”生命伦理。
我不造人类,只造心肝肺
这批人类胚胎的研究价值在于治疗性克隆——克隆出人体器官用于外科移植。这些胚胎可以用作治疗性克隆研究途径,获取具有全能分化潜能的人类胚胎干细胞。人类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克隆出人体全身所有的200多种组织和器官。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应用治疗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国内外科学家正不断的探讨。至于应用于临床,我认为还存在许多难点,如诱导的技术和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评价。本实验所成功克隆的100多个胚胎,都用于核内DNA和线粒体DNA的分析研究,不可能继续存活。
目前,这项技术只要从人身上获得针尖大小的一块皮肤,足不出户就可以不断克隆出人类胚胎,顺利时一天可以克隆十几个胚胎。
不会出现“兔头人身”的怪物
这些胚胎是用人兔混交得到的异种克隆产物,动物的种系发生了人为的改变,但不会产生类似“兔头人身”的怪物。因为这种胚胎绝大部分遗传物质(99.99%)在细胞核里,而细胞核是来自人类。当然兔子是否携带类似“艾滋病”的病毒,兔子去核卵母细胞中少许的兔线粒体是否会带来“线粒体病”也是让人担心的。对这一现象大家都在研究。
如果所有的人不同意我可以不做
目前这事争论很大。如有机会我们应该坐下来谈一谈,如果经过充分讨论,大家都承受不了,一致反对将人的皮肤细胞放进动物的卵母细胞中进行治疗性克隆,法律也禁止这种实验,我肯定会遵守,不过我相信,一个心脏坏死的病人取出一点皮肤能够换回一个完好的心脏,该病人不会指责医生将他的皮肤细胞移入兔子的卵母细胞内。
支持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南元
科学的东西不能靠举手表决
这个实验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谨慎是必要的,但在汽车还没有出现之前制定交通规则是很荒唐的。当年美国为了验证肝炎的传播途径就是找了20位志愿者喝感染者的大便滤液。科学有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在中国有一个现象,搞伦理学的不去研究自然科学,搞自然科学的不去研究伦理学。科学的东西不是靠举手表决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要依靠事实,依靠研究结果。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