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明家的故事 他名叫韩果正,有佛教中修成正果的含义,这预示着他会有很大成就,同时也预示了他将经历人生的巨大苦难。
他从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走来,迎着八十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带着他的科学思想,带着他的学术论文及发明成果来到中国的科学圣地──北京,参加了中国最高层的学术会议。他的研究使专家们感到惊叹,赢得了高度赞誉,有些专家议论说:他会成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发明家,有些专家说如果环境合适的话,他有可能为中国争得诺贝尔奖。中国权威机械理论专家,中国机械与发明应用学会会长李学荣教授将他长期让留在家中,共同商讨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创建民间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等宏伟设想。改革开放让他们感觉到中国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历史将要到来,一种被释放的能量已经在他们的血液中涌动,他们开始规划新的发展道路。
他们想创办一个中国的贝尔实验室,建立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体制与机制的机构,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束缚,使他们更好的施展才能和智慧,为中国科学技术发挥更好的作用;他们也想多创办一些有经济效益的研究实体,以获得经费来展开不带*色彩的、活跃、民主、开放、自由的学术活动,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他开始了他们计划的实施。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资金问题,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他已经辞去了国家机关的工作,现在必须首先养活自己。通过将一些小发明成果的出卖、技术转让,他取得了一些收入,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资金的积累,但很快就发现,卖出一项技术很不容易,而且企业在没有产生利益之前根本不会花很多钱去买技术,因此出卖、转让技术收入很少,根本不能实现一个再研究的循环,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存费用,虽然在签订转让合同时,一般有利润提成,但这种提成从来没有实现过。技术转让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而生产企业却可从购买的这些技术中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必须有自己的产品生产企业才能从技术中获得更多利益,实现资金的原始积累。
在这期间他的发明成果获得了国际、国内多种发明奖,他也因此成了中国发明协会的会员,成了中国机械发明应用协会理事,成了中国现代设计研究会常务委员,发明创造部主任等,成了中国高层学术组织成员及担当了重要职务。他不但在理论上证明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在实践上证明了这些成果的价值,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这些荣誉与地位增加了他前进的决心与信念,但也在促使他去解决前进中最现实的问题,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良性循环,获得原始资金积累的问题。要使他们的前进有经济的支撑,必须建立一个科、工、贸三位一体的有合法身份的企业。
他又开始了前进的第二步,筹办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企业。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企业必须有上级主管单位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层层批示,而他当时只能以学术团体为上级单位来进行这项工作,而当时国家有明文规定:学术团体不能从事生产、商贸方面的活动,不能经商办企业。第一步就无法通过!他到国家科委说明情况和理由,国家科委认为他们的做法是合理的,并为他开出了有关手续以及和其它部门融通的意见,但这些帮助并未使他能突破重重障碍。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但计划经济行政体系中的一道道枷锁,还没有打开,它们象一层层的蛛网挡住了通往市场经济的道路,也挡住了他通往理想的道路,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办成一个有合法身份的企业。
90年代初中国已经开始有无上级主管的、有独立法人身份企业的申办,这给他带来了欣喜和希望,但手续的繁杂性并没有减少太多,而且还有很多他无法越过的条件,他没有北京户口、没有在北京的社会关系基础等,要办成此事仍然很艰难。经过熟人的熟人介绍,他与几个人办起了一个无上级主管单位的有独立法人身份的企业。虽然技术、主要资产及大部分注册资金都是由他提供的,但企业的法人代表却不是他,也无法是他,他当时并不很在意这一点,认为把企业办好了,大家都可得到利益,自己多一点少一点没什么关系。通过大家的努力企业办成功了,产品也开发成功,市场销售出奇的好,经常有汽车等待而无产品提供的情况,资金收入也源源不断而来。
随着金钱的到来,想把现实的金钱装进自己口袋的欲望也跟着法人代表等人强烈起来,在那个正在经历着贫穷的年代,这种欲望难以被制约。以法人代表为主的人,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逐渐开始用不光明的手段,将企业资金装进自己的口袋,发明家多次与他们交涉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问题,但并没有产生作用,企业主要负责人也都被法人代表换成自己的亲属,发明家的阻止行为成为了他们获得利益的障碍,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后来法人代表采取了多种手段,使他根本无法在这个企业呆下去。他去找过工商等部门,工商部门认为这是企业内部问题无法介入;咨询法律部门,法律部门说:法人代表的身份无法变更,非国有企业内的私人资产被侵害的问题暂时没有相关法律条文,总之大的问题不能解决,可以做一些调解工作。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要在企业内取得特定权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他的创业失败已经无可挽回。
他几年的艰苦努力、他盼望承载通往理想的基础、他数年挣来的一些不多的资产及资金、他开发出来的技术、他参与创造的利益,这一切都已经不再属于他了。他又变得一无所有,这是一次对他的巨大打击,他的心被这种打击撕扯着,咬噬着,伴随着一个个的睡眠,也伴随着他其后的一段岁月。
他又开始新的创业。他仍然没有成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因为它能筹措的资金很有限,他投入的技术在当时不能作为投资折算,不过法律已经开始有所建全,他订立合同也更为严谨。他又为这一创业投入了艰辛的劳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的产品又问世了,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但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产量无法迅速扩大,因为生产批量很小,产品成本也难大幅度下降,但产品的市场前景还是让他看到了希望,企业将会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产品进入市场半年后,仿冒产品开始出现,而在其后不到一年时间,大量的仿冒已经多处出现,这给他的希望又带来重大的一击,他们的产品销售情况因大量的仿冒而迅速消退下来,而他们的投入还远远没有收回。为了挽回这一局面,他以专利权人的身份开始法律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他来到了仿冒最集中地区──中国大连市。经过大连某律师事务所的调查,大连的仿冒生产厂家已达十余家,当年产值约为八千多万元。进一步了解到的情况是,这场官司将涉及到多种问题:地方保护的影响,司法系统的人际关系网络,需要支付的金钱及需要耗费的时间等,这将是一场时间与金钱的消耗战。他当时连最低的旅馆费都难以支付,更何况即使大连的官司胜利,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的仿冒,能够逐一去解决吗?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只能含着悲痛的眼泪回到北京。不久这个创办的企业就因产品销售的入不敷出而倒闭了。他的再一次创业又失败了,他与合伙人共同的投入又全部化为乌有,他又背上了更沉重的债务。
他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在荣誉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在将技术转化为商品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在产品变为经济收益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在自己的经济收入上,他却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却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推向了更大的贫困;一次又一次将他推离理想的目标;一次又一次加重了他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加重了他创业的艰辛。
在其后的日子里,他有时到一些企业去承担一些设计工作,以解决生活问题,一边又寻找下一次创业的机会。有时因研究的需要、有时又因创业的需要,如有投资意向、谈判、准备资料等,他又不得不辞去工作。这些投资机会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合作条件问题,而是投资者拿不定主意而不了了之,这类工作一次一般都需要数月甚至半年以上时间,这种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使他的宝贵时间与宝贵年华在一年又一年中逝去。
他有幸在北京娶到一位贤惠、坚定的妻子。为了他的事业她辞去了在报社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以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为他事业的奉献之中,成为他事业上一个强力助手,使他在奋斗中得到了家的温馨与柔情。但他也将她拖进了无尽苦难的深渊,让她的青春年华在充满了贫困、忧郁、焦虑中逝去。他们没有自己的住房,长期居住在妻子母亲住房的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内,偶尔有一些经济收入时才暂时到外租房居住。他们也得到她的亲属在生活上的一定帮助,但亲属们并不能理解他们,毕竟没有生存能力的证明是不会受到尊重的,这使他们更使她感到难堪及心灵的痛楚。
90年代后期,法律环境已有很大改善,科技投资情况也有了新的变化,风险投资的金融服务已开始有了动向,这又一次给他的创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的重大发明成果还没一项得到实施的机会,他的年龄、他的健康需要他争取时间。从97年开始,他着手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实施,这是一项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项目前很多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重点研究的国际热门研究项目,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大幅度领先于世界水平,而且是一项全新原理与全新结构的技术,这项成果的开发将会为中国建立一项巨大产业,这项完全原创性、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一旦开发成功,将取代现有的技术,会使中国从目前每年花数亿元的技术引进而变为对外的技术出口。
这项技术核心的、关键的问题虽然都已经解决,但因为贫困,这项技术的外在形态还没有展现出来,成了一块被外皮包裹着的宝玉,很难让人识别出来,只有少数了解他的专家深知此项技术的巨大价值。中国权威机械理论专家李学荣教授,曾经不顾80多岁的高龄及身体虚弱,拄着拐杖为开发他的这项技术多处奔走;主管这类技术的专家、中国重型机械协会张喜珂教授深知这项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几年来一直在为这项技术的开发进行着努力。中国的专家并不掌握财政的权利,他们与投资商也没有相连的关系,因此也很难为这项成果的开发发挥出显著的作用;他们的生活很清贫,也没有条件为他提供经济上的支持。除了这两位专家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及其他一些人士也为他的发明成果的开发进行过努力,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教授也早在二十多年前曾经为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做过有关工作。
中国的科研成果开发一直艰难,尤其是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他的开发由于贫困更是难上加难。中国的科技成果开发的中介机构虽然已经很多,但成功率却极低,而且绝大多数的中介机构都要事先收取一定的费用,一般都达千元左右,这对于他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虽然各种投资洽谈会,各种展览、展示会也很多,但都因为较高的收费而使他无法参加,就是因需要而奔走的交通费用,他都已经难以支付,这使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在很有限的投资展示机会中,他的成果因缺乏必要的包装,在五光十色的展示中,成为一个很难引起关注的项目,他的研究成果成了一块难以被人识得的何氏之壁。
何氏壁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一块宝玉,是一国之宝。当初找到这块宝玉的人──何氏,深知这块宝玉的价值,但由于当时这块宝玉被一层外皮包裹着,无人能够识别。他曾几次将这块宝玉献给当时的君王,但因无人能识使他蒙受了欺君之罪,遭到了身体摧残的处罚。他坚持不懈又将此玉献给了后代君王,君王令人剖开后,果真是一块绝国之玉。这块玉被琢成了一块宝玉,称为何氏之壁,成了一国之宝。
他也正在演绎着何氏之壁的故事,他一次又一次的将这项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寻找开发的机会,但一次又一次的遭受失败。贫困越来越加重他生存的艰难,也越来越严重的侵害他的心灵,时间在一天天的消去他的宝贵年华,疾病一次又一次在摧毁着他的健康,在威胁着他的生命。他快到退休的年龄,但他已经辞去了原来国家机关的工作,没有退休金维持生存,没有治病的费用报销,没有自己的住房,他有专家的能力与贡献,但没有专家津贴,他与他的妻子都因年龄与健康状况已经很难再找到职业来维系生存。早一些时候,有亲属、朋友等给他们一些接济,后来变成向他们借贷,再后来变成向他们乞讨。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乞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乞丐,一个拿着金碗在讨饭吃的乞丐。
他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日子如何过去,他想到过死亡,但他不甘心死去,他的多项重大发明成果还没有为他自己以及还没有为社会发挥作用,他的何氏之玉还没有变成何氏之壁,变成国家之宝、民族之宝,还没有为社会为民族发出光彩,他的生命还没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他的使命感、他的责任感驱使着他生存下去决心。他一次又一次的被疾病击倒,没有钱去医治,只能静静的躺在床上,依靠身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以及他坚持下去的意志与疾病进行抗争,有时一躺就一个多月,但他终于一次次坚持了过来。
北京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树木在熬过严寒的摧残后开始挺立起来,向人间播洒出绿色的柔情与五彩缤纷的斑斓笑容。我们的发明家也站立起来了,他又一次挺过了疾病对生命的摧残站立了起来,脸上泛出了胜利者的笑容,但这笑容里面带着一份悲壮与苦涩。望着窗外春天的到来,又燃起他对新的一年的盼望,盼望着他的何氏之玉变成何氏之壁的实现,能够跟随春天一起到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在中国北京演绎着的一个真实故事。但愿我们的发明家能挺过生存苦难对他生命的摧残,能够将他的何氏之玉变成何氏之壁,变成国家之宝,变成民族之宝。
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 一. 创业背景与结果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潜在生产力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被释放出来,农业、传统产业、传统贸易服务业等象滚滚洪流进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上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潜在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也涌现出来,进入到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上。大量中国最优秀的科学技术研究人才,自发地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以民间科学技术研究身份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他们有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等,他们中有科技专家、教授、高工、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农村农民等,他们构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外的一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大军,掀起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次科学技术运动高潮。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在束缚着中国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在束缚着人才能力的发挥、在束缚着人才的浮现。市场经济将他们从这种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他们要在这种新的环境中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施展自己的才智,去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及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他们要建立中国的贝尔实验室,建立中国的爱迪生公司,建立华夏研究院……
他们没有创业资金,没有工作场地,没有仪器设备,只有在科学技术上的研究才能、发明创新的智慧及一些他们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他们相信这些能转变为社会财富,他们相信用自己的辛勤耕耘能够创造财富。很多人辞去了国家公职,义无反顾地走上靠自己养活自己的科技创业道路。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一时期,科技创业是如此的艰难。中国行政体系,中国法制建设,中国的融资环境等等都是一条条横跨在他们前面荆棘、坎坷、陷阱,让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中国直到94年才颁布公司法,办理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开始了申报制,而在这以前是实行审批制,办一个企业营业执照,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光公章居然就需要盖一百几十个次,有时一个公章前后反复盖出七八次之多,经历的时间都在半年以上,大量的时间,劳动和费用都支付在这种奔走于政府各个部门的往来之中。除了层层关卡的手续繁琐之外,还有很多规定条件和限制条件,如九十年初办理无上级主管的企业,注册资金要8万元,这对于当时工薪阶层每月约一百元的工资来说,是一个巨大数字,此外还有户口,场地等等限制。这些条件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是难于上青天,很多创业者根本无法跨越这一步。很多创业者只能挂靠在某些企事业单位之下,以某些单位的名誉从事科技创业活动;一些创业者自己创办的企业,只能以他人名义作为企业负责人,这些方法从一开始就不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没有独立的企业权力,没有独立的财务,独立的银行帐号等,被挂靠的单位一般不给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等一切物资,只提供一个单位的名誉。创业者每年向挂靠单位交纳一定数量的挂靠费用。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创业者获得收益后,却不能拿到应该属于自己的收益;更有一些情况,当创业兴旺时,就被挂靠单位整个收回,另派人主持这个企业,将创业者扫地出门,中国湖南科技创业者严梦秋的事件,正是这种典型事件。更有严重的,创业者从自己获得的利益中拿走部分,被处以贪污罪送进牢房……。而以他人名义创办企业者,大部分的结果是企业成功,创业者就被扫地出门。创业者千辛万苦所创办的企业及所创造的利益,顷刻之间就化为乌有,创业者对此毫无办法,欲哭无泪、投告无门,只能以失败告终。
中国专利法从1985年颁布实施,然而直到今天专利保护的有效性仍然是一个社会问题。创业者非常艰难地筹到资金开发出的新产品,当这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时,还没等收回投资,转眼之间市场上就遍布了这种产品。创业者由于资金困难无法大批量生产去迅速获取利润,也因为生产批量小无法降低产品成本而没有价格上的优势,无法与仿冒竞争。对大量的仿造,即没有精力、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去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而开发产品花费出去的研制费、生产费、市场开拓费却无法收回。开发出一个赚钱的产品,却自己赚不到钱,甚至连本钱都无法收回,变成了越开发越亏本的状况,造成了技术开发成功而创业失败的结果。
科技创业最关键环节是前期的资金投入,只有实现从投入到收益的循环,才有投资的增值,企业才能存活生长,如果资金不能解决一个良性循环,创业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中国直到现在要解决科技创业前期投资,仍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中国的金融服务业直到今天也还不能为科技创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创业者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可以在国际国内拿到金牌银牌,被证实是优秀成果,但并不能为他们融资开辟道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生存费用靠亲属朋友接济或靠借贷,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他们的时间在为融资及筹资的奔走与等待中一年又一年的过去,能解决投资的创业者寥寥无几,创业的希望却总是一个实现不了的梦,创业者们当初并没有想到科技创业的融资及筹资的道路是如此的艰难。
很多年过去了,中国第一代开辟科技创业道路的勇士们,只有极少数的人获得了创业的成功,大多数创业者一直未能跨越在创业路上的重重荆棘坎坷,他们期望中的中国的贝尔实验室没有出现,中国的爱迪生公司也没有出现,华夏研究院也没有正常运转……而他们的年华,他们的健康,他们所能筹到的资金都随着岁月而流失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在贫病交加中默默死去,很多人已经倾家荡产,有些人妻离子散,有些人因辞职下海,没有住房、没有医疗报销、没有了退休金的养老保障,因年龄和健康已经难以从事其它职业来维持生存,中国一批优秀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一批科技创业先锋,今天已经成为了一批拿着金饭碗而讨饭吃的乞丐,成了一批知识乞丐。
二. 创业环境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是处于百业萧条、百废待新的状况,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各种生存所需的普通日常生活物资极度短缺,急需传统产业及商贸、服务等传统行业来为市场提供所需的物资及服务。
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的潜在生产力,使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传统产业及传统行业,在这一巨大需求市场背景下获得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发展机会。传统产业及传统行业以市场需求大、需求迫切,产品及服务的利润高,资本积累迅速等特征,使进入传统产业或传统行业的创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成就了千千万万的企业家、财富的拥有者。
在传统产业创业兴起的同时,中国的科技创业也大量兴起。但科技创业前期投资大、产品周期长、市场开拓困难,这些特点使科技创业对创业环境有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国家的经济基础、政策、法律、金融服务等方面。改革初期,中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不能为科技创业提供经济支持,同时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业还没有出现,中国的行政体系、政策体系、法律体系等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滞后于科技创业的要求。今天虽然很多方面已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对于科技创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就专利法的有效性来说,现在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仿冒的情况仍然很多。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今天中国经济能力已经很强,人民币的储蓄量已达十万亿元之巨,大量的闲散资金找不到使用的地方,但是金融服务业的建设还远远滞后,科技创业的资本市场,如创业的股票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科技创业与民间资本的连接通道还没有打开,使科技创业者仍然难以获得前期投资,实现投入产出的循环而获得投资利润,难以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积累;国家用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公共资金的使用与分配还没有对科技创业产生有利有效的支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科技创业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生长。
中国的这一代科技创业者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也不知道市场经济、不知道科技创业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他们只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希望和勇气,在这种科技创业的种子无法存活、生长的贫瘠土地上辛勤的耕耘,为这种耕耘支付了大量的劳动和代价,而没有收获,从而使大量的科技创业人才因支付出高额的创业成本,而成为了中国最贫困的社会群体。
就在中国科技创业热潮开始的时期,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进入科技创业的高潮。一批批科技企业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生长,很多科技企业以惊人的速度从小苗长成了参天巨树,远远将百年大企业甩在身后。如比尔·盖茨创建的微软公司,乔布斯和沃兹尼克创建的苹果公司,杨志远创建的雅虎公司等等,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种新的血液,并使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传统产业已在衰退,传统产业不景气的现象已普遍出现,需要有新的产业支撑经济增长,以高科技产业来发展美国经济成为美国选择的经济政策。美国具有雄厚的国家经济基础,美国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业已走向成熟;专利法等法律、法规都较为健全,这些条件为美国的科技创业铺平了道路,科技创业在这种创业环境的温床上得到催生与茁壮成长,造就了大批高科技企业,也造就大批知识富豪。
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创业活动,是在有着巨大差异的科技创业环境中进行的,美国具有的科技创业条件中国都不具备。就金融服务方面来说,有人这样形容美国硅谷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创业者带着一个创业主意在硅谷的一棵树下大叫一声,立即会有一百个风险投资者从树上跳下来了解情况;而在中国,当有一个投资者出现时,立即会有一百个科技创业者蜂拥而上,饥渴的盼望投资者的青眯。
中国的历史还没有为科技创业的诞生做好准备,美国的科技创业环境成就了大量的时代英雄——知识富豪,中国的科技创业环境产生了大批悲壮勇士─—知识乞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