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 不断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 发明的成功再于努力之中
  • 企业创新的意义深远
  •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之王
  • 创新需要科学的方法
  • 创新的真知
  • 自主创新已形成热潮
  • 计算机辅助创新——CAI
  • 关于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建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创新不光要喊出来<%=id%>

     

        我们都知道,创新不是光靠喊就能出来的,至少它需要有一个孕育创新的技术团体。

        但是,在目前条件下,我国还缺乏这样的团体。技术创新是一个理想化的活动,是对生活追求的直接物化,常常无法
    通过数据标示出来。按目前中国教育的流水线产出的“人才”,多以工程师为主,无法真正把握创新的流水线。

        而且,中国人也享受惯了“拿来主义”。尽管是像借高利贷那样的危险做法,也不免有饮鸩止渴的人,很难有真正想领导世界科技水平的意识。

        重要的是,中国人关注自身环境的改善远远高于对技术带来好处的期盼,这便无法形成良好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大众基础。

        缺乏大众基础的创新理想是没有生命力的。由于“拿来主义”盛行,而且迫切地想改变自身状态,出现“汉芯事件”这样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古代曾有四大发明,这是让世界景仰的创新,也让很多中国人挂在嘴边,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直到现在还缩在5000年文明的故纸堆才能找到骄傲感的话,我们更应该感到惭愧。

        不仅如此,缺乏大众基础的科技也无法给创新带来回报,这注定是对所谓创新的抹杀。软件*事件即便情有可原,但急功近利的思想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某些科技创新体制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只会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创新”上的巨大投入便更加无法获得真正的收益。

        表面上看,创新好像是一个理科范畴,事实上更是一个人文系统。它既是技术,同样也是艺术。毫无疑问,我国现在的教育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抑制了多数人的创新冲动。然我们想想看,Power.org的主席Nigel Beck是学文学出身的,比尔.盖茨则是学法律出身的,跟他们所做出的业绩根本无甚关系,如果我们还是纠缠在学科之见上,创新道路也未免太窄了点吧。

        比如,最近,我国的数学家解决了庞茄莱猜想的最后证明。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何总是能够证明问题,而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能够高声喊创新是一家好事。但是,创新不是喊出来的。我们需要从更多的细节着手,不仅要有大众基础,还要有抛弃“拿来主义”的决心,更要有“不拘一格育人才”的高瞻远瞩,否则,我们的创新,很容易流于“喊”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