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及国家创新体系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间在生产、传播和应用不同类别知识方向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体在创造知识的大系统内如何彼此发生作用,取决于其所应用的技术。这些主体主要是企业、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
至于国家创新体系,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及有关机构的定义,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层涵义:一是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开放的网络系统;二是这一系统既包括基本行为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员等),也包括创新政策和创新机制以及为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外境的基础设施;三是基本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四是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和进行创新活动,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1)形成与发展
1870年,美国专利法的改革带来了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产业界的研发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性地改变了美国的研发结构,使得联邦政府对工业与学术研究的支持出现了急剧扩张,从而直接带来了政府研究的大规模兴起和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发展。
美国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说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和政府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2)基本架构
美国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各级政府等,不同的行为主体承担着不同的创新任务。全美上万家企业有研发实验室,其中100家大企业的研究工作量占整个产业界的绝大部分,雇用者约300万科技人员,占全国就业科技人员的60%~70%。每年投入的科研资金达1000多亿美元,占全国科研开支的70%左右。美国政府很少支持生产工艺的研究,而着力支持基础研究,尤其是那种短期内成果不确定的基础研究。除了国防、国土安全和农业外,产品开发并不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美国的大学在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上。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要构成要素的基本职能如下:
企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供应技术,更多的则是应用知识,并最终通过市场以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等方式实现技术创新;
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生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提供新的科学知识,作企业的技术源;
政府:支持知识生产尤其是战略性研发,以政策和计划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和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此外,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移、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企业与创新
总之,美国的企业占有最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同时资金来源渠道广,除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外,还可按销售额提成技术开发费用和接受国内外各类机构的赠款等,并且企业注重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培训,因此自主创新能力强,同时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与配置具有合理性。
(4)大学与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高等院校约承担全美科技研发活动的11.4%,研发经费达301亿美元左右。高等院校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1970—2000年,基础研究在高等院校整体研发活动中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在66.6%~77.7%。
近年来,2500家大学为私营企业建立了350个科技中心,这些中心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一个具有内部组织体系的园区体系,代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最负盛名的硅谷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它是美国规模最大的高技术工业中心,共有8000多家企业,生产电子工业的基础材料——硅片以及其它电子产品,年产值达400多亿美元。此外,波士顿128号公路附近的科技园、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区、亚特兰大技术园区等高技术园区也都是美国技术创新的发源地。
(5)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在美国的科技发展中,国家干预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自建国以来,政府一向重视科技的发展,并逐渐从对科技工作进行一定的协调和资助转向直接出面主持庞大的科研计划和兴办国家研发中心,由此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过程之中。
美国政府在对科技领域的干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美国科学院(1864年)、全国研究委员会(1901年)、科学研究发展局(1941年)、国家科学基金会(1950年)、科技政策办公室(1976年)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年)等科研领导机构,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技政策体系。
(6)政策支持系统
第一,对研发的资助。其中联邦政府支出的科研经费占科研经贸总额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前为50%~60%,80年代后,私有部门对研发的支持开始超过联邦政府。
第二,实行科研合同制。科研合同制是美国政府刺激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联邦政府2/3的科研经费是通过合同分配给企业和大学所属的科研单位。
第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1995年,美国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关键技术》报告表明,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欧、日比较,美在信息技术领域大大领先,在生物、医学、农业和食品领域占有优势,在工业制造和能源领域的科技水平与其他先进国家持平。
第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方面,美国政府采用以营造环境为主的间接支持模式,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不断设立和实施一系列科技计划,并以此为载体推动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如“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制造技术推广伙伴计划”等。二是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建设的环境。
第五,实行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7)法律支持系统
①技术创新法:
美国技术创新法针对技术创新各个环节所做的全面而系统的规划,不仅涉及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而且涉及技术的应用和扩散。这样做既利于保护创新企业的利益,又可以加强技术创新的扩散,为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创造了条件。它有效地将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克服了两者之间彼此隔离的局限性。
②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
在鼓励小企业创新方面,美国多年前就颁布了小企业法,此后又相继制定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小企业投资法等。
③拜-杜法:在鼓励联邦政府实验室和大学进行技术转移活动方面,1980拜-杜大学与小企业专利程序法是一部重要法律。
(8)专利制度与创新
1790年议会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1870年对专利法做了一次较大的修改和补充,确立了现行专利法的基础。由于科技发展的需要,美国于1838年正式成立了专利局,是隶属于美国商务部的独立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执行专利法和商标法。
美国专利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②公平原则:
③专利保护范围较宽:
④保护力度较大:
⑤强调专利与标准的结合:
⑥强调激励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
(9)社会支持系统
3. 21世纪与美国的创新
美国竞争力理事会是成立于1986年的一个非政府论坛性组织,其成员由20余名大企业CEO、名牌大学校长和其他实业界领袖人物组成,目的是评估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并就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美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行动建议。
该组织2004年所作的一份题为《创新美国》的调查报告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创新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与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其所提出的“国家创新动议”把创新定义为发明与长远眼光的结合点,并由此带来社会与经济价值。
该报告中对创新得以成功提出了4个决定因素,分别是创新供应、创新需求、政策环境和国家基础设施。
以向政府和产业界提供咨询、建议为宗旨的竞争政策理事会和哈佛大学在上个世纪末曾提出过一套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最佳做法,包括以下6个方面:
(1)鼓励私有部门的创新:为技术发展和基于研究的创新制定激励政策; (2)强调基础技术研究:增强公有部门在基础科学和基础技术方面的研发; (3)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通过更有效地传播技术促进技术的使用和吸收; (4)运用所有政策工具而不仅仅是支持研发:根据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特点,灵活运用税收激励、规章制度改革标准、知识产权等政策措施; (5)参与创新的国际化:进行全球范围的检索与合作; (6)提高政府作用。
美国是一个有着良好的创新传统的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中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