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DNA晶片探测器 转基因食品现原形
  • 发现可促进受伤脊髓再生的酶
  • 埃及发现恐龙天堂 撒哈拉原是大沼泽
  • 宽带革命将引发21世纪网络社会变革
  • 如何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服务的功能
  • 益于健康好处多 咖啡惹人爱
  • 地球反照越来越暗 全球变暖惹的祸
  • 清洁、肥沃、低温的深层海水将成为新资源?
  • 百年假说今得证  发现制造肌肉决定因子
  • 全球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有帮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从荧幕飞向太空 《天地大碰撞》在2005年

    留给人们的最大回味,是人类无时不刻面临着自然的挑战和威胁。一种在全球科学界一直相当流行的观点是,大约60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就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
    惹的祸。

        似乎是在印证这两部电影所涉及的“彗星或小行星可能会撞击地球”的主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批天文学家曾于1988年3月中旬发出警告说,一颗名为“1997XF11”的小行星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28年10月26日18时30分前后从相距地球4.8万公里的位置经过,甚至有可能与地球相撞。
     
       但在天文学家发出警告后的第二天,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唐纳德·约曼斯提交了新论据:这颗小行星飞过地球时与地球最近的距离将有96万公里,根本不可能与地球相撞。

        这场虚惊,被美国《时代》周刊评定为当年“十大科学事件”之一。

        正是因为有了先前这些伏笔,为美国太空网站(space.com)撰写科技新闻的资深记者罗伯特·罗伊·布里特在报道美国航天局批准向彗星发射飞船的消息时,所使用的标题是“这回轮到人类撞击彗星了”。
     
       布里特承认,"人类撞击彗星"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人类确实是要利用飞船撞击彗星。

      飞船与电影同名

      美国航天局总部在一份新闻稿中承认,已获批准的飞船撞击彗星计划,"读上去更像是一部科幻电影脚本叙述的情节。您可以想象:在深空中截击一颗彗星,并且使用一发重磅炮弹在这一天体上炸出一个弹坑,深度相当于7层楼的高度,面积大约相当于1个足球场的大小"。

       其实,与电影脚本的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情节。这项计划的英文名称,与影片《天地大碰撞》的英文名称完全相同,直译为中文就是"深度撞击"(Deep Impact)。

        还有,在布里特看来,以其2.79亿美元的总预算,与好莱坞动辄上亿美元的制片预算相比,“深度撞击”确实也像是一部“低预算”的好莱坞影片。实际上,飞船撞击彗星的过程,届时或许还将摄录成电视画面,通过通信卫星的中继,全程向地球上的观众转播。而更有把握的方式,是透过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观测。

        按照计划,“深度撞击”号将在相当于美国国庆节的2005年7月4日“独立日”抵达“腾佩尔1号”,撞击的效果,可望像礼花那样算作是对庆祝美国1776年7月4日从英国统治下独立的一份"献礼"。
     
       主持实施这一计划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利奇帕克分校的天文学家迈克尔·艾赫恩博士。与他合作的团队包括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批科学家。而飞船的实际建造者,则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鲍尔航空航天技术公司。

    地球上可见撞击效果

        “深度撞击”号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母船和硬着陆飞船。飞抵“腾佩尔1号”近处时,两者分离,母船继续飞行,同时以一架摄像机和红外光谱仪观测硬着陆飞船的动向,而硬着陆飞船则径直撞向彗星。
     
       质量为350千克的硬着陆飞船相当于一发重磅炮弹,将以每小时3.5885万公里的速度撞击“腾佩尔1号”的表面,进而深入到彗星地表下5至10米处,向后者释放巨大的动能,迫使其内部物质向外高速喷射。

        科学家估计,撞击过程将持续大约200秒钟,所形成的“弹坑”最大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最深可相当于7层楼。

        硬着陆飞船本身携带有一架摄像机,将尽可能发回实时图像;而母船除了摄取图像之外,也将对彗星喷射出的物质进行实时分析。这将有助于人类了解彗星的内部构成,帮助探询由于深空低温环境而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45亿年前宇宙成型时的天体物质。

      一般认为,彗星主要是由冰块和石块组成,结构相对于其它天体而言更为松散。而具体到1867年首次被人类发现的“腾佩尔1号”,则每隔5年半时间绕太阳运转一周,属于所谓“短周期彗星”,更易于“深度撞击”号飞船接近,所以才被选定为以撞击方式进行观测的目标。

      相比之下,欧洲宇航局选定了另一颗彗星,准备在2003年发射“罗塞塔”号飞船对其进行观测,不过要在8年后才能接近目标。而且,“罗塞塔”号预定不会撞击彗星。

        艾赫恩博士认为,撞击发生以前,即使是业余天文爱好者也可以使用高质量的望远镜观测到“腾佩尔1号”。在某些气候状况下,甚至肉眼都能看到这颗彗星。撞击发生以后,彗星物质向外喷射,反射阳光而产生的光环将更大也更为明亮,或许更容易在地面上观测到。

      但他指出,在太空内,“深度撞击”号的母船要把所有观测和采集到的数据都传输回地面,将要耗费大约两天时间。此后,母船将在太空游荡,至少现在还没有制定进一步加以利用的计划。

    有利于防范天体撞击

      “深度撞击”号撞击“腾佩尔1号”的效果,足以改变后者的运行轨道。这就在公众中间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害怕这颗彗星会偏离原先的飞行方向,最终威胁到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

      但艾赫恩博士指出,“腾佩尔1号”威胁地球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在它目前的运行轨道上,这颗彗星任何时候都与地球保持着至少8050万公里的距离。遭受飞船撞击以后,它的轨道只会改变100多米。

      而作为飞船撞击彗星的一项“副产品”,科学家就此将探讨如何人为地改变彗星或小行星的轨道,使其偏离原先的飞行方向,以防真正出现这类天体撞击地球、对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情况。

      事实上,虽然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极小,但科学界在大约10年前就已开始讨论一种理论设想,即利用-轰击彗星或小行星,达到解救地球于危难的效果。这种讨论,正是影片《天地大碰撞》和《末日天劫》最初创意的源泉。

      如今,虽然天际任何一颗彗星或小行星相距地球都还十分遥远,但人类的创造力,却已经要把飞船推送到一颗彗星上。基于科学的这种能力或许未必能够使人类从此免受天灾,但却是人类不屈不挠、用于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完)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