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美国航天飞机历史上的第115次飞行——“发现”号终于上天了。然而,面对两度推迟、泡沫材料毛病依旧等问题,总让人生疑。为此,《解放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航天专家,以求解析。
悬疑一:怎么毛病都在燃料箱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是由于燃料箱上的泡沫板碎片砸中隔热舱;去年“发现”号升空,燃料箱上脱落了泡沫板碎片;此次“发现”号又在泡沫材料上发现了裂缝。怎么回回毛病都在燃料箱?
钱文耀(上海市宇航学会研究员):准确地说,问题是出于覆盖在发动机燃料箱上的隔热泡沫板。当燃料箱注入超低温的液氢和液氧时,防止它们过快蒸发以及外壁结冰的泡沫材料,很容易在急剧的温度变化下产生裂纹,在航天飞机升空时脱落很有可能。这是一个目前航天飞机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克服它技术难度确实很大。
刘宗映(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谈谈航天飞机的构造布局。美国航天飞机采取并联式设计,燃料箱直径达8米,*在航天飞机下。在发射升空后,由于航天飞机整体会进行旋转,飞机会在燃料箱的下方。
这时候,因为燃料箱内冷外热会产生冰水,如果燃料箱上的泡沫材料脱落,那两者一起,再加上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破坏效果不亚于铁块,而且每一块都有可能落在下方飞机身上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