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现在,知识经济是个热门话题,但发展知识经济靠的不是知识,知识本身只是客体,它本身不会创造、使用自己。人是知识的主体,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和使用者。发展知识经济靠的是善于创新和运用知识的人,难怪国外有人把知识经济称为“智能经济”。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工业经济是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伪经济。而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的创新和运用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的创新和运用主要是靠脑力劳动来实现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脑力劳动越来越重要,在劳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脑力劳动的结晶——知识会越来越值钱。
知识越来越值钱,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决非福音,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上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的确古世界大多数,但从事知识开发和脯为劳动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全世界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靠出卖体力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靠依赖和购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但知识越值钱,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与价值必然不断下降。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体力劳动者越来越供大于求,越来越不值钱,随之而来的是在国际分工中出现了“脑”与“体”分离的趋势,即以知识创新与运用为特征的高附加值脑力劳动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脑”与“体”分离使发展中国家靠出卖廉价体力劳动所得只能越来越少,但却要以越来越高的代价去购买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换句话说,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交易和分配的不平等性,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
现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积极推行“本土化”,策略,如可口可乐等不少跨国公司椰已执行“本土化”策略,用发展中国家当地员工,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就地生产部份零部件和进行产品组装等。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跨国公司推行“本土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脑”与“体”的分离,跨国公司的“体”是可以本土化的,即跨国公司可将不太重要的生产工序和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的生产乃至整个产品的组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也可以转让与之相关的辅助性、一般性的生产技术,但跨国公司的“脑”即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部门和核心(关键)部件的生产,跨国公司是决不“本土化”的,都留在发达国家以达到垄断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开发与生产的目的。通过“本土化”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丰富的自然与人力资源,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加工组装,就地生产和倾销,获取厚利。
美国斯坦福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在东南亚国家的蒸蒸日上给人们一种错觉,即东南亚国家技术进步相当迅猛。但我们通过对技术创新租金(也就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盈利)分配的分析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有专利权或垄断权,以此提高技术转让价格,并通过转移投资把从发展中国家赚走的利润转移到国外。拥有著名品牌跨国公司往往把生产基地建在发展中国家,以自己的垄断地位压价支付加工企业的价格。可见,绝大部份的技术创新租金都归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有。刘教授的分析真可谓一针见血,击中要害。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扮演打工仔角色,赚点血汗钱,被迫忍受跨国公司依靠核心技术优势的残酷剥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我们中国就是这种处境。
国外名牌运动鞋在国内的生产算是“脑”与“体”分离的典型。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外名牌运动鞋基本上都是中国生产的。说准确点,是世界名牌鞋生产公司授权国内企业加工,然后打上名牌标记,在国内就地销售。让我们再说透彻点,中国能生产任何一款世界名牌运动鞋,但我们只能给人家加工。
加工一双鞋,我们的企业只挣5元钱左右。而跨国公司赚多少钱,每双鞋少则三四百,多则五六百。就为了这每双鞋5元钱的加工费,还有国内不少企业争着去加工生产,如此廉价的劳动力,跨国公司自然乐于利用。
自己靠低廉劳动力价格每加工一双鞋仅挣5元,人家挣几百元。不给跨国公司干,自己干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行家认为国产运动鞋在款式、功能、舒适度等方面比国外名牌差远了,这就是设计上的差距。设计技术是开发新品种鞋的核心技术,国内企业恰恰在鞋的设计上完全依赖外国公司,没有自主开发能力,只能由人家提供设计和晶牌,自己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跨国公司打工。绝大部份利润都被跨国公司凭借知识产权 (即脑力劳动)的优势剥削走了。发达国家一个高级设计师一天的脑力劳动价值抵得上我国制鞋厂流水线上一个普通工人一辈子体力劳动价值。显然国外名牌运动鞋生产“本土化”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跨国公司,靠出卖体力的中国所得甚少,
可口可乐在中国办了不少厂,“本土化”程度很高,但这些厂统统是装瓶厂,没有一家是原浆厂。生产可口可乐的原浆还得千里迢迢从美国进口,不在中国办原浆厂的原因很简单,怕泄露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可口可乐在中国办的厂再多,“本土化”程度再高,我们也不可能引进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技术。
全球500强中,到中国投资办厂的已有400多家,尽管都在推行“本土化”策略,但都是把中国当成生产、倾销的基地,尽管也设立一些研究开发机构,但并不是为了提高中方的技术开发能力,而是研究适应和占领中国市场的技术。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一点,跨国公司在中国推进“本土化”的目的只是顺应“脑”“体”分离的趋势,充分发挥自己“脑”的优势,利用中国廉价(体力)劳动力降低产品成本,以尽可能多的占有中国市场份额。推行“本土化”后的产品成本的降低,决不是因为发达国家脑力劳动的贬值,而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的廉价。所以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推行“本土化”策略,决不是诚心帮助中国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因为跨国公司决不肯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只想依靠“脑”的优势或者说知识产权的优势来剥削中国。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靠跨国公司推进“本土化”就可轻而易举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 (关键),技术的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了。
有不少同志认为,优惠外资、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可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但引进外资的实践告诉我们,一般性技术、辅助性技术、或者落后淘汰技术,跨国公司可以有条件的转让,但核心(关键)技术是决不转让的,这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所以,如果我国只注重发挥廉价劳动力(体力)的优势,只能靠出卖体力赚很少的血汗钱。实际上是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打工,被跨国公司残酷剥削,其处境不比进城打工的农民好多少。在“脑”与“体”分离,体力劳动越来越贬值情况下,过度依赖出卖廉价劳动力(体力)的中国就只能成为跨国公司的最佳生产基地与倾销市场,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经济附庸,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以上,要缩短我国工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单靠引进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脑”与“体”分离的必然结果是知识越来越值钱,作为知识产权的主体——技术也越来越值钱。正因为技术越来越值钱,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决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否则的话,发达国家怎么能靠其知识产权的优势去剥削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能引进落后或被淘汰技术,即使这些技术,发达国家也要价不菲,使发展中国家靠引进(落后)技术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同发达国家竞争,至多只能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国内轿车产品的技术引进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国内合资或国有企业引进的轿车技术都是国外落后甚至淘汰技术,如上海大众引进桑塔纳轿车技术时,该车型在德国已停产。但即使这些落后甚至淘汰技术外方也要价不菲。通常轿车产品第一次引进时,跨国公司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要价比较低。一旦中国引进技术投产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就会在技术上形成对外方的依赖,需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引进……这种对外方的技术依赖一旦形成,外方就开始大敲竹杠,第二次技术引进,价格一般要翻一番,以后技术引进中,价格还要上涨。在技术引进合同中,如果没有免费技术跟踪和服务条款,每年国外轿车图纸修改还要增加一笔技术服务费。这笔钱少的一年要支付上百万美元,多的达一千万美元。如果每项技术改进都须外方认可,每年又要多花几百万至上千万美元的认可实验费。把这些费用加起来,平均每辆轿车摊销最少是几千元人民币,最多的是高达几万元,造成轿车成本大幅度上升。国产轿车只能靠高关税保护,在国内市场勉强存活。
显然在轿车这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中方只负责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轿车组装,以及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一般性的零部件的生产,而关键零部件、主要工艺设备的生产和轿车开发设计等技术密集工作或工序均由跨国公司负责,由此可见,在轿车生产中,“脑”与“体”的分离十分明显,中国只能干不值钱的体力劳动,而值钱的脑力劳动均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和控制。中方只能以低价值的体力劳动去换取外方高价值的脑力劳动,特别是知识产权。这不仅使中方靠体力劳动所赚的为数不多血汗钱的大头都被外商高价盘剥走,还大幅度提高了产品成本,严重影响产品竞争力。“脑”“体”分离所带来的类似恶果在国内工业及各行业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脑”“体”分离趋势使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中国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不能只依赖引进,依赖国外的“脑”是没有前途的。引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必须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科技创新,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才能摆脱发达国家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对中国的盘剥,才能把“脑”“体”分离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但一味依赖引进不可能搞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真正的竞争力只能出自自主创新。我国要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大力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以我为主,才能迎头赶上,才能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