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侏罗纪以前,地球上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称为泛大陆,也叫联合古陆。围绕泛大陆有一个统一的泛大洋。从侏罗纪开始,泛大陆分裂并相互漂移,逐渐到达目前的位置。在古生代,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是连在一起的。对于大陆漂移的主要趋向,魏格纳则认为,一是“离极运动”,即“南极离散运动”;二是“向西漂移”。
对于大陆跨越纬度的漂移,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为此,作者抱着抛砖引玉的想法,首先针对大陆漂移的证据,初步简要地提出一些异议。
(一)寻求地球构造运动的驱动机制是地球动力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无论是主动驱动机制还是被动驱动机制,如果板块运动在纬度上发生大的位置变化,那么,运动的板块就无可避免地对海底洋壳产生以下的作用:
1.当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它的前缘将受到洋壳的阻挡,由于彼此的挤压,海底的沉积物逐渐被逼向上拱。这样一来,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向上拱起的沉积物一方面继续堆积升高,另一方面,部分的沉积物被推向印度板块的洋底之上。
一般来说,当印度板块脱离南极大陆时,如果大陆边缘存在俯冲带的话,板块前缘的洋壳应不可能连同板块一同漂移。如果是这样,海底沉积物除了部分被推向板块的前缘堆积起来,而且因挤压而露出海面。虽然有地壳的研究表明,大陆型地壳的特点是厚而轻,大洋地壳则是薄而重。但由于沉积物的堆积和板块本身的重力作用,加上运动的板块前缘受到阻力,这样一来,至少是相对海底的沉积层而言,运动的板块就会产生向下俯冲的势能。
一旦板块发生向下俯冲,阻力和挤压作用以及板块的重力积累将会增大。此外,板块后缘因大量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将会造成软流圈物质缺失,从而导致地幔盖层与软流圈之间可能出现中空的隔层,这就极有可能促使运动的板块发生下沉。由此可以推测,板块要继续漂移是极不可能的。
2.如果现在的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曾经与南极大陆相连,那么,在这些板块的前缘,应该存在着它们沿途堆积起来的大量沉积物。从这方面着手考证,就能找到这些板块是否是外来“移民”的证据。相反地,在板块的后缘,我们能找到的不是挤压上来的沉积物,而是熔岩侵蚀过的痕迹和冷却后的遗留下来的一部分熔岩。
3,大约在太平洋大洋中脊的西段和大西洋大洋中脊的南段,将分别留下被澳大利亚板块和非洲板块在漂移轨迹上推裂过的遗迹。
4.例如,印度板块在跨越纬度的运动过程中,它必然沿途留下一条轨迹。不难想象,印度板块(或别的板块)不可能像一艘潜艇那样漂移,它就像一部巨大的推土机,从现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出发,一路向北朝欧亚板块推进。因此,一方面,在印度板块的后缘,它自然会留下一条深深的“板块沟”,即使这条“板块沟”被后来涌上来的软流圈物质和后来堆积的沉积物填补了,但是,这条被掩盖了的“板块沟”与它两旁的洋壳的地质年代、沉积层的结构等等肯定是截然不相同的。这是可以经过探测加以证实的。另一方面,由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别与南极分离,导致了大量的软流圈物质上涌。由于涌上断裂带的熔岩的温度很高,它们必然破坏到地面上的冰川,这样的话,在组成冈瓦纳大陆的南极洲,特别是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以及印度半岛所保留的断裂带上的古冰川遗迹就不大可能存在了。并且,板块的分裂还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大洋中脊,这样一来,大洋中脊的面貌就不会像当今的模样,总之,全球洋底地貌图中清楚地说明,现存的大洋中脊并没有“破相”的遗迹,这是未曾有过大陆板块在漂移时穿越大洋中脊的重要依据。
按照板块学说,大陆曾经有过多次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演变,在大约不到 6亿年的时间里,地球上至少发生了十次海陆演变的大事件。然而,现代以地震波CT为代表的新的探测技术发现,岩石圈的厚度有明显的变化,软流圈并不是普遍地存在,大洋中脊之下上涌的热物质一般仅深至200—300千米即为冷物质层所代替,岩石圈内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就充分表明,在地球的内部,并没有足够的运动学的和动力学的条件,去支持大陆板块进行如此频繁的大自由度的远距离漂移。
(二)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大陆岸线的相似性能够说明两大陆块原先是连接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它们原本是同属于一块大陆板块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它们的分离是由于其中一板块发生了远距离的漂移。例如,假设水库堤坝裂开了一个缺口,这时,流入荒野的洪水冲击着所到之处的地形,使地貌发生改变,并逐渐形成了一条河流。结果,人们将会看到,在这条新出现的河流两岸的边缘,它们彼此都是相对平行的,如果把它们拉近拼接起来,就会发现它们能够很好地拟合在一起。这样的情形在大自然中其实不少见,在小的溪流、大的江河(例如长江)甚至海洋的形成过程中,水流对陆地地形进行侵蚀的过程,造成两岸岸线彼此相对平行,弯曲程度基本一致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假设板块有过远距离的漂移,那么,破裂开来的大陆在漂移的过程中,板映就有可能发生增损。这主要表现为“前增后损”,即板块前缘因沉积物的堆积,使板块前缘增大增厚;板块后缘因受到商温熔岩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剥落,以及板块在漂移中,特别是板块的后缘难免与两侧的洋壳发生摩擦、碰撞(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和程度,还需视板块整体的或前缘的形状以及运动板块的质量),或受到两侧洋壳的挤压等等。如此一来,板块的后缘在运动途中将会部分脱落出漂移的板块。由此可见,板块经过了远距离的漂移之后,它将不可能保持原有的形状。所以,对南极洲、澳洲和印度而进行的电子计算机拟合的本身意义是令人难以认同的。
最后,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简短结论。大陆确实发生过移动,然而,就当今板块而言,板块的移动基本上是在有限的“本土”范围内迁移。板块发生移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背景,主要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率变化、以及岁差和章动的变化关系产生的作用,还有地下热能活动、地震、海洋扩张、地壳下沉和板块的重力滑动等等因素有密切的关联。而大陆分裂的主要原因,很大可能在于地下热能积聚带的剧烈活动导致地壳向下向上出现剥落(地下热能积聚带的活动又导致了山脉起源),然后发生呈条带状的膨胀并最终破裂。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有新板块形成,它极可能出现在靠近热能积聚带的地方。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