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蟑螂,学名蜚蠊,属蜚蠊目昆虫。体扁平,黑褐色,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覆盖了整个腹部背面;有些种类无翅,不善飞,但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种类很多,全世界蜚蠊约有2250多种,我国已知的种类近2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川泽及人家厨灶间和牲畜家禽窝棚里。栖息室内的有东方蠊(Blatta Orientalis),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等。
蟑螂是杂食性昆虫,常常咬坏书籍、皮件、衣服等,由腹部背板两小孔分泌出一种令人恶心的特殊臭气,污染食品,并能传播疾病。所以人们十分厌恶它,并千方百计地想出种种办法来消灭它,有的用诱捕活捉,有的用雌性外激素或人工合成性外激素诱捕雄蟑螂,有的用蟑螂笔等毒物来诱杀围歼,有的用药物把它们喷杀或驱赶跑,也有的山区农村喂养无毒蛇与早龟捕食蟑螂。近年来,亦有昆虫学家建议建筑师们在设计住宅时,要考虑到遏制蟑螂生存繁殖、有利于人类健康不受侵袭与损害的重要因素等等。由此可见,人们对蟑螂之害痛恨切齿,欲将其“斩尽杀绝”。
其实,蟑螂并非“十恶不赦”。据笔者所掌握的种种科技信息资料,蟑螂至少有三大用途。
第一,紧俏饵料 蟑螂是人工养殖银带鱼、红龙及甲鱼等名贵水产品的一种天然理想饵料,近年来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紧俏货。以香港市场为例,蟑螂每公斤售价120—150港元,且供不应求。据市场信息,目前台湾、香港、澳门及马来西亚等地区在大力发展银带鱼、红龙及甲鱼等名贵鱼类的人工养殖,需要大量活蟑螂货源。为此,外商曾建议我国大陆发展人工养殖或组织捕捉蟑螂,以供国际市场出口创汇,看来这一建议不失为是一条颇有前景的生财之道。
第二、新颖美食 据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国外传媒透露,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沃尔纳·美纳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终于发明了烹调蟑螂时除去异臭味与毒素的办法,那就是先将蟑螂用葡萄酒浸泡24小时,然后再用牛油炸脆,最后浇上一层巧克力,即成可口美食。他曾出版《蜚蠊美食谱》,其中有蜚蠊脆饼、油炸蜚蠊、蜚蠊奶油饼干、蜚蠊营养咖啡、蜚蠊营养麦片粥等十余种新颖美食。沃尔纳·美纳对记者宣称,蟑螂含有丰富蛋白质,比牛肉还要高50%,而且味道极为鲜美,是任何一种昆虫美食都无法媲美的。只要除去它身上异臭味与毒素,且烹调得法,它将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美食。据传媒报道,在柏林有家虫肴美食店,按照著名生物学家沃尔纳·美纳设计的《蜚蠊美食谱》在店里新增了蟑螂美食新品种,凡品尝过该店蟑螂美食的人,都赞不绝口。并誉称这是“食品史上的一大发明与创新”。据说自该虫肴美食店推出蟑螂美食后,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声誉鹊起。
第三,济世良药 据《神农本草》载:蟑螂是一种“济世良药”。这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发现。在《名医别录》、《唐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等药典中对“蜚蠊”均有专条记载。在中药上“蜚蠊”的药名有“石姜”、“负盘”、“滑虫”、“茶婆子”、“香娘子”等。据《政和证类本草》二一《蜚蠊》载:“唐本注;此虫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下气。”笔者生长在浙江农村,幼时曾患小腹部胀痛病,老祖母将数只蟑螂在火上焙干,研成粉末,让我用开水吞服,果有“下气止痛”之奇效。据近代医药专家们研究认为:蜚蠊性寒,味咸,有散瘀、消积和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腹水、小儿疳积、疗疮、肿毒等症,既可焙干研成粉末吞服或煎汤内服,又可捣烂外敷。国外科学有曾从蜚蠊身上提炼出一种类似斑蝥素的物质,有助于加强肾脏上皮细胞分泌机能。据《泰晤士报》、《朝日新闻》透露,美、日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蟑螂被称为突触的神经键部位,有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起着传递大脑指令的作用。他们深信进一步探索、研究,弄清蟑螂体中传递信息的特殊物质的奥秘,将有助于发明与研制出一种防止老年性痴呆和高速时滞反应的“灵丹妙药”。科学家们还在蟑螂身上发现了强大的免疫系统,该系统有记忆力,能避开重复感染,并能针对细菌可溶性毒素和外部植入组织作出相互独立的免疫反应。据悉,现在国内外,已有人着手对蟑螂进行人工饲养,以适应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家们对蟑螂防治与开发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的突破与推进,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充分开发利用蟑螂的重要“济世良药”的药用价值,从而真正达到“化害为利”、为人类健康造福的目的。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