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没有《发明与创新》就没有创造学的发展<%=id%> |
|
|
|
随着国内创新形势的迅速发展,《发明与创新》迎来了她20岁的生日,在此谨对她为我国创造学的普及和发展、为我校创造学教育取得丰硕成果而做出的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和由衷的感谢!
出于内心的感激和崇拜,近来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全面地翻阅了各期《发明与创新》的内容,从而再次感受到《发明与创新》一贯本着创造和创新准则的办刊精神,再次感受到《发明与创新》为推广创造学而付出大量劳动的务实精神,再次感受到《发明与创新》能高瞻远瞩地站在理论高度,为创造学学科发展而刊载不同学术观点文章的宽容精神。由此自然想到多年来我校之所以取得引人注目的创造学教育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发明与创新》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发明与创新》,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学的成功。
《发明与创新》是我国首家推广创造学、传播发明创造知识的期刊。从《发明与创新》的大量刊文中,人们不难看出她坚持弘扬发明创造精神、推广普及创造知识的办刊宗旨和求异求新、勤奋踏实的工作风格。正因为如此,她才促使了一大批原先不甚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创造学的“门外汉”逐渐对创造学产生了兴趣,继而加入到创造的行列,甚至成为发明创造的行家里手,这其中就包括了我校率先创建的创造工程专业(方向)的本科大学生。这些创造专业的大学生对《发明与创新》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期期必读,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后便产生了大量发明创造的成果。所以,《发明与创新》致力于推广创造知识的理念赢得了广大爱好创造创新读者的称赞。
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发明与创新》并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推广创造学知识。鉴于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创造类学术刊物的现状,《发明与创新》还积极地承担了刊载各种创造类学术论文的任务,这样,《发明与创新》对国内创造学的学科建设、理论框架、学术派别直至基本概念的定义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都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这充分表明其编辑人员,尤其是主编黄友直先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大家学者的风范。例如,1998年以来,《发明与创新》仅围绕“创造性思维定义和本质”这一创造学核心理论问题的学术讨论,就刊登了研究文章22篇之多。这一难能可贵的创举博得了众多创造学研究者的关注,在创造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我们都知道,只用传统的态度和方法是很难学好创造学的,只有用创造的精神来学习创造学才能真正掌握创造学。同样,一个刊物也必须富有极强的创造性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由此给我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发明与创新》特有的创新理念,她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坚持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风常常使我感动万分。在此暂不说其以睿智的眼光、豪迈的气魄和宽容的态度刊载出大量与“相对论”持不同见解的商榷文章,从而引得众人的关注和敬仰,单就《发明与创新》对我校创造学成果的支持也可见一斑:我校在20多年的研究中走出了一条与从国外引进的创造学(creative study)完全不同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行为创造学 (creatology)。由于行为创造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和许多基本概念都与国外引进的创造学很不相同,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得不到更多人的认同。一些刊物,甚至创造学界的一些内部交流简讯也都不敢、不能或因各种原因而不愿意报导或刊载有关的信息或文章。有一次一创造学论文集的审稿者竟然提出要按其意愿修改关于行为创造学的论文,否则不予录用,对此我仍坚持自己的主见,宁可不被录用也不修改。在该论文“落选”后,是《发明创新》很快给予了原汁原味的刊载,使得我们中国人自己创建的“行为创造学”在社会上进一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0多年来,《发明与创新》对于我校创造学研究及教学成果的信息共报导了20多次,其中包括在封三彩页上的整版报导,这不但激发了我们研究、推广行为创造学的热情,为我们坚决走自己独创的道路营造了极宝贵的环境氛围,而且活跃了国内创造学的学术气氛,也推动了我们顺利地举办4期“全国高校(行为)创造学课程教学研修班”,使得100多名参加者回到各自的学校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开设(行为)创造学及其相关的课程。
总之,回顾我校在创造学研究和教学中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其迈出的每一步都与《发明与创新》密切相关,每一步都离不开《发明与创新》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每一步都凝聚着《发明与创新》编辑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说,没有《发明与创新》,就不会有我校今天创造学的成功。
附注:庄寿强教授为我国著名创造学学者、地质学家,已出版专著12部,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创造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