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讨论——天空离我们不远
走在路上,常常仰头看天,因为天空中有云彩。云彩是天空这块油画布上的画儿。
在天空中,我们有时会看到烟。现在的大城市里,高大的烟囱渐渐少了,但还是能看到飘动的渐渐消散的烟。
看到烟,会让我们产生联想:烟是什么?它很轻很轻,比空气还轻,所以会往上飘,然而又飘得很缓慢。为什么飘得这么缓慢?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啊。
在空中还可以看到鸟儿在飞翔。小鸟本身的比重肯定大于空气,所以,它要靠翅膀的扇动才能在天空中飞翔,事实上,它的飞行速度不快。
由烟和小鸟的运动,想到了地球的自转。我们知道,地球自转是一种高速运动,但神奇的是,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在高速旋转时,是否也带着悬空的小鸟和烟雾一起转呢?
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否则就没法解释缓缓漂移的白云,自由飞翔的小鸟了。
我们有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小鸟正以每秒钟40多千米的速度“停”着。因为地球的运转速度是日行4万千米。
我们不妨想一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看天空,总感到这个天空离我们不远。我们头顶上的这个看似高远的天空,其实就是大气层,是我们这个可爱的星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这个蓝色,是在阳光照射下的大气层的颜色。
所以我们说,天空离我们不远,云在天空中漂浮。云是什么?飘动的水汽吧,可一飞上天空,就变得飘逸魔幻了。这个水汽和地球一起旋转,是绝不能随随便便就跑出大气层的。
我们经常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平时都说,夜空,一轮明月升在半空。
然而,月亮白天会出来吗?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白天会出来,但我们能不能继续思考:在有阳光的日子里,还会有月亮吗?回答也是肯定的。
问题在于:白天应该出太阳,为什么还会“出”月亮呢?
哦,如果仔细想想的话,会发现答案并不难找,因为,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本来就是两码事。太阳有时还会和月亮重叠呢?这叫月全食。
我们知道,离我们83万千米远的月亮,在围绕着地球旋转,在接受着地球的吸引,何况和我们同在大气圈内的身边的小鸟,还有冒出的烟呢?
然而,要思考就会出问题。烟,云,水汽,这些东西质地很松,怎么能和质地很紧密的地球齐步并进呢?其运行速度是不是相同呢?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讨论。
学了自然常识后,要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常常需要一个体验的或再思考的过程。现在已经进入了合作的时代,独自思考容易变成书呆子,那么,我们就来一个集体讨论,怎样?有了讨论这个过程,我们会懂得很多,会超过诸葛亮。
通过讨论,我们应该明白:天空是地球这个可爱的蓝色天体的一部分,我们理应爱护这个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天空,使它变得更加蔚蓝。
实验——让声音传播
在大一些的场合说话,常常需要拿着个话筒。为什么要拿个话筒?这大家都知道吧。那它的科学原理是不是都清楚呢?恐怕就未必了。
有同学说,他知道,他还告诉我说,他的同学也知道。这些同学很棒,天文地理都知道,电子技术也懂一些,但我总觉得,中学生应该知道,小学生也应了解一些。不过,光知道往往还不够。中学生学了物理、化学之后,就是要能解释身边的现象。
不妨动动手,拆开话筒看一看,我们可以看到话筒里面的线圈——动圈,会发现这话筒其实并不怎么复杂。做这样的实验,对理解话筒的基本原理会有帮助。话筒的作用,是吸收声音信号,并将其送到电子放大系统进行放大和传输。有了这个话筒,就能把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传到月亮上去,还能把它记录下来。现在,这绝不是神话。杨利伟就曾在太空和我们说话。这个声音,首先就是通过话筒来实现的。
话筒怎么会把声音传输或放大或记录下来的呢?
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引起的微小的机械性震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并引起空气的震动,同时使话筒里的动圈震动。这个动圈连着一个电子线路,这个线路把机械的震动变成电流的大小变化,再连上一个功率放大器,把动圈震动引起的频率波动记录下来,并进行放大处理,然后传送到另一端输出,这就是喇叭。
这个过程现在变得很容易,因为扩音机普及了,家用的收音机电视机都很普及了,电子线路都集成化了。
这里不妨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人的声音怎么会从电视机里放出来呢?
在美国电影《我把我们缩小了》中,有一个镜头:被缩小了的爸爸,要和捣蛋的男生说话。缩小的爸爸个子很小很小,声音当然也很轻很轻。这么轻的声音,无法震慑那些捣蛋的男生。这该怎么办呢?
在电影中,那个爸爸打开收音机里的输入部分,把自己的声音放到了“话筒”前。这样,他的声音就成倍地放大了。这位爸爸说:“我是上帝派来的,你们不要捣蛋,你们快回去吧,否则上帝就会处罚你们的。”听了经过扩音的“上帝”的声音,这伙捣蛋的男生逃走了。
这当然是艺术的,但利用话筒,确实可以创造很多的奇迹。
现在有了针头话筒,针头摄像头。这些东西可以用来监视交通,监视银行。受此启发,我们可以想一想,话筒还可以派上什么用场?
在一个完整的电子线路中,有话筒必有扬声器,但这两者可以互换吗?这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这样我们就对电子线路有了初步的了解。
不妨自制一个话筒或扬声器,或许能学到许多呢!
体验——日光灯大放异彩
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光,照耀着我们,使我们几乎须臾不能离开,但我们是不是注意过它呢?
走进房间,如果在晚上(或傍晚),日光灯不开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进入了真正的夜晚;如果开着日光灯的话,我们就会把夜晚给忘了。所以有人说,灯的发明,缩短了人类的睡眠时间。每当我们准备睡觉的时候,才把日光灯给关了。这时,我们似乎才真正进入了夜晚。这也是日光灯带给我们的错觉。
走进房间,如果在一般的白天,日光灯不开的话,我们有时也会觉得光线偏暗,而打开了日光灯,会觉得进入了正常的光线世界。这同样是日光灯带给我们的错觉。
这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日光和灯光之分,但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把日光灯的光当作日光(白天的正常光线)来看,形成一个我们并不自觉的错觉。
由于日光灯的光线比较适合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的眼睛也渐渐地适应了日光灯。
日光灯,它创造了一种比自然光线更为自然光线的光源。这个光源,几乎改变了人类的眼睛,人类对光的适应性。
有同学发现,人的眼睛已经对灯光形成了依赖性。当室内的光线强时,就会感到外面的光弱了,如果室内的光线很弱,或者关了,就会觉得外面的光线亮了。
这个发现很有思路。它使我们想到:人的视物依赖光源,没有光源就无法视物。眼睛首先接受的是近处的比较强的光,这必然导致它忽视远处的光。当近处的光关闭之时,远处的光就相对强了,它会照射进来,取代近处的光,这远处的光也就成了眼睛视物的新的光源。
日光灯发出的近似日光的白光,源自涂在玻璃管壁上的荧光粉,它的神奇之处,也就在这会发光的玻璃管上。
问题在于,涂在玻璃管上的荧光粉怎么会发光的呢?
这是靠一个由振流器和启辉器组成的电路来完成的。它的原理和电视机的荧光屏的工作原理有些相仿,不过后者的技术更复杂,因为它要展示电视内容呢。
由于日光灯的颜色是靠荧光粉涂层决定的。根据这一点,日光灯便有了不同颜色的可能性。事实上,人们总是选择最接近日光的那一种颜色来作为日光灯的玻璃涂层。
不妨再重新体验一下光,或许会启发我们的新发现。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