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喷泉”
1956年,著名的科幻作家哈尔发表了一篇名为《尘屑》的科幻小说:两个宇航员降落到月球上,对月球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月球上的微光薄雾根本不是月球的大气层,而是一些漂浮在月球地表上的尘埃。
在小说中,有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宇航员问:“月球表面的灰尘不停地扬起又落下,因为这种运动摩擦,所以它们通常都是带电的。当灰尘带上电荷,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另一位宇航员回答:“灰尘颗粒们会相互排斥。”
提问者继续问到:“如果一个周长绵延数百千米、边缘高达几千米的环形山上的尘埃都带上电荷,那将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作者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描绘出的答案是:那些灰尘将会在静电作用下,像一座巨型的喷泉一样,在阳光下升腾不止。
幻想成为现实
哈尔写这段对话时,美国宇航局还没有创建,更没有完成登月的壮举,所以,连哈尔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幻想,在十多年后,成为了现实。
在宇航员登月之前,人类就向月球派出过一些勘测飞船。勘测飞船到达月球后,向地球传回了大量让人迷惑不解的照片:在离月球地面不远的空中,总有一些微弱光芒在闪耀,非常清晰,并且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黑夜来临。此外,月球上没有大气对阳光的散射作用,但它的地平线并不如人们认为的那样,像刀片一样将天空与月球表面泾渭分明地分割开来,而是有一个逐渐模糊的过渡带。
1972年,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航员们见到了更令人惊奇的奇观。在月球上的日出与日落的前后10秒钟之内,宇航员们反复看到了被他们叫作“丝带”、“白帘”或者“晨曦”的光幕。同样的光影,阿波罗8号、10号和15号的宇航员们也看见过。
这就是哈尔幻想中的月球“喷泉”。
电荷在作怪
人们猜测,也许月球上的微光是由于尘埃对光发生散射形成的,但是,既然月球上没有大气,那些灰尘如何能够长久地漂浮在月球表面呢?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美国宇航局的物理学家们建立了“动态喷泉模型”。实际上,月球上空存在着一种由极为纤细的不停运动的带电微粒组成的“大气”。带电微粒从月球表面上连续不断地升起来,又连续不断地回落下来,前赴后继,最后的结果形成了尘埃的“喷泉”,看起来就像是月球近地表面一层静止的“尘埃大气”。
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将气球放在头发上摩擦数下,然后离开头顶几厘米,你的头发马上就会朝气球直立起来。这是因为摩擦时,电子从头发上跑到气球上去,从而使头发带上正电而气球带负电。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导致本来下垂的头发随着气球直立起来。当将气球完全拿开后,你的每根头发会彼此分开,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这是因为当气球移开后,相邻的带有正电荷的头发因为相斥而彼此远离,这与带电的月球尘埃悬浮空中的道理完全相同。
看不见的奇观
在月球的日照面,由于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等各种高能射线的轰击,月球表面尘埃物质中的电子发生电离,正电荷逐渐积累,直到使尘埃微粒相互排斥开来,甚至离开月球表面,上升到数米甚至数千米的空中悬浮起来,形成壮观的带电灰尘带,并闪闪发光,让人误以为是“月球大气”。
那么,月球的背日面有没有“喷泉”呢?有的,不过那些悬浮到空中的尘埃所带的是负电荷。这些负电荷来自于太阳风中所携带的电子,再加上那些在日照面被分离出来的负电荷,一起随着太阳风流向月球的背日面。实际上,根据喷泉模型的试验证明,背日面尘埃所带的电量比日照面还要高得多,尘埃微粒会飞扬得更快更高,也就是说,背日面的“喷泉”更壮观,只不过没有阳光的照射而无法被人们看见或者拍照了。
月球“喷泉”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极深的月坑,因为终年照射不到阳光,经过数亿年的时间,会不会累积出极强的负电场呢?了解它们是极重要的,因为那些终年背阴的月坑里面,是月球水资源的最大储存地,是人类月球殖民基地的最佳选址。如果那里充满了带电的尘埃,人类将如何应对呢?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