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挑战极速
  • 一场做了两年的梦
  • 时光错位的红房子
  • 机器小人国
  • 光子衣和反压力服
  • 拯救
  • 奇枕
  • 自寻烦恼 等
  • 火山能源再利用 等
  • 造福人类的人造器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向南极进军<%=id%>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踏上了赴南极的征程。
      这是一次艰巨的挑战,考察队员要完成20多项科学考察任务和13项后勤支援任务,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穿越1300千米的南极冰盖内陆,沿途设立考察路线的地面标识,完成冰川及气候综合检测系统的建设,抵达最高点一“冰穹A”,并建立临时观测站。此次考察历时约150天,预计队员在2005年3月底能返回上海。
      
      “不可接近之极”
      
      位于南极中心东边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4039米,属高原缺氧地区,同时又是一个寒冷地区,夏季温度在-40~-50摄氏度,冬季气温达到-70摄氏度以下,被称为南极的“不可接近之极”。目前还没有国家对它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考察。
      科学家介绍,“冰穹A”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由于“冰穹A”是冰盖最高点,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历史气候和气象情况,是研究解释地球几十万年前的气象、气候的最好地形,同时也可以为预测未来的地球气候状况提供依据。另外,在这里还能够观测到在地球其他地区无法观测到的代表全球特征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与特殊的自然现象,因此“冰穹A”具备相当的特殊性,科考意义非常大。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对南极内陆的冰盖进行过4次科学考察,但这次是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环境中,历时最长的一次科学考察和探险行动。我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2个科学考察站一长城站和中山站,而此次考察“冰穹A”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开路先锋一“雪龙”号
      
      单从外观上看,就算告诉你这个庞然大物是“雪龙号”,你恐怕也不会相信。
      “雪龙号”是1994年从乌克兰引进的,总吨位达2万吨。它具有B1级破冰能力,可以在厚度1.1米的冰层中前进,就是让它一口气从地球北极驶到南极也不成问题。船上拥有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生物、气象实验室以及数据处理中心。有了它,中国南极考察队可就真正如虎添翼了。
      
      船舱里装备了各种先进的科学考察仪器。船上设立了气象中心,能够接收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为“雪龙”号在气候极其恶劣又变化无常的极地海区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水文资料采集室里集中了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有用于搜寻鳞虾及其他南极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普勒海流计等等,加上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配套设施,科研人员可在船上进行一系列海洋考察与研究项目。此外船上还配有健身房、医疗室、图书馆、篮球场、羽毛球馆和游泳池。考察队员住的双人间里有空调、电视、沙发。“雪龙”号不仅可以称为是流动科学实验室,也是考察队员温暖舒适的“家”。
      
       极地挑战
      
      步入南极,考察队将时时面临考验。
      首先是来自环境的考验。南极的特殊环境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血压降低。因为南极几乎没有致病细菌和病毒,所以尽管南极气候严寒,天气多变,但考察队员几乎不会得感冒。较长时间生活在无菌条件下的考察队员,免疫功能自然会减低。许多考察队员回到国内要患一次重感冒就是这个原因。除此之外,队员们还可能出现失眠、反应力下降等情况。
      其次,这次考察出发时间比较早,队员们到达南极时还是南极的初夏季节。从中山站到“冰穹A”的漫长路途中冰裂缝很多,危险系数较大。另外,按照国外考察队的设备标准,对南极冰穹进行考察,至少要配备20辆雪地车和4辆直升飞机,但是我们的考察队只有4辆雪地车和2架直升飞机,所以预期为71天的登冰穹计划对考察队的12位成员来说也将是一次巨大考验。
      祝愿我们的南极考察队能勇敢战胜困难,早日载誉归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