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骑着梦去旅行
  • 迷路的精灵
  • 侏罗纪的小恐龙
  • 变种人入侵
  • 超大地球
  • 直升飞机很热
  • 疯狂的水仙花
  • 理解爱因斯坦
  • 太空旅游
  • 化身刺客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展望: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方向<%=id%>



      
       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目标
      
      2004年11月2日,在上海开幕的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表示,我国将大力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我国确立的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
      
      我国将陆续发射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建成太阳观测天文卫星系统,形成长期运转机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对各种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等领域的新技术进行飞行试验验证;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球软着陆器、月表取样自动返回探测器,对月球能源与资源的分布与规律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
      我国将建立包括陆地、海洋、气象、环境等系列卫星的对地卫星观测体系,将运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观测手段,实现精确、近实时、不间断、全天候的观测能力,实现多种遥感信息的融合与集成,实现空间系统的综合有效利用。
      我国将建立包括固定通信、移 动通信、电视直播、音频直播、宽带多媒体通信、区域移动通信、数据中继多种卫星的广播通信卫星系统,大大提高通信能力,实现卫星通信网络支持用户10万户以上,卫星电视和卫星广播的覆盖率达到100%,具备“动中通”“全球通”和“时时通”的能力。在第二代区域导航定位系统基础上,将大力扩展成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实现无源、三维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
      在载人飞船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交会对接和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建设“空间实验室工程”,实现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航天系统,为发展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
      
      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开创了六大空间科学领域
      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实现了中国千年的飞天梦想,也为中国开创了六大空间科学领域。
      十几年来微重力和多分辨率成像等一大批实验室在载人航天工程的资金投入下相继建立起来,载人航天工程为中国搭建起了自己的空间科研平台,开创了空间材料、空间生命、空间天文、空间环境检测预报、空间地球环境监测和空间微重力流体六大科学领域,填补了这些领域的一百多项科研空白,带动了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
      载人航天工程给了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发展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使得我们比较系统、大规模地安排了空间科学的实验和非常重要的应用。
       我国20年后将实现“太空旅游”
      2004年6月,美国人伯特·鲁坦的“太空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私人飞船,这一行动为他的公司带来了约1000万美元的收益。
      针对“太空旅游”引发的热潮,我国有关专家乐观地预计,20年后中国人有望实现“太空旅游”。
      
      空间技术的商业化是航天事业发展的趋势,美国的私营企业自行研制开发的私人飞船“太空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便是空间技术商业化的有益探索。这次“太空旅游”获得较大的成功,但其实这次“太空旅游”并不是真正的轨道飞行,而是亚轨道飞行。所谓“亚轨道”,是指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离开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开始进入太空的边缘,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千米处。亚轨道飞行不是通常意义的国际轨道和环绕地球飞行的太空漫游,而是刚刚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边缘的飞行。由于速度和动力赶不上真正的宇宙飞船,这是一种不能围绕地球轨道飞行的飞行状态。
      亚轨道飞行相对于轨道飞行,技术上较为简单,但对于载人航天的商业运行开了一个先河,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
      中国的空间技术商业化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的商业化对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在载人航天方面商业开发步伐的加大,预计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太空旅游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太空旅游”的兴旺发达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降低成本,二是保证安全。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目前的研制工作还主要以服务国家经济和国防为主,但在不远的将来,航天技术肯定会广泛用于民用,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
       月球车发射锁定2012年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一期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将于2007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从目前到2020年或稍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探月工程将以无人探测为主,并且分三步实施:首先是从现在到2007年,一期工程主要是绕月探测;2005年至2012年,二期工程将实现月面软着落,探测与月面巡视勘查;2010年至2017年,三期工程将实现在月球着落采样返回地球。
      
      2012年,中国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将登陆月球表面,随之携带的“月球车”机器人也将对月球进行月面巡视勘察,就地勘测月球资源,开始探索之旅。
      相较于一般的操作型机器人,“月球车”将是一个分析型机器人,更可以说是机器人科学家。它必须要能适应月球上恶劣的环境,经受住晒、冻、辐射等各种环境的考验。同时,它还要具备自主工作的能力。因此,对月球车的要求将十分苛刻。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研制并展示了一些“月球车”,但这些“月球车”基本上都不能真正用于月球的探测,或者说离真正的“月球车”差距还较大。只有对月球的环境认识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研制适合月球环境,能在月球开展工作的“月球车”。
      人类探测月球首先是无人探测,接着是载人登月。载人登月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携带设备机器登陆后很快返回。另一种就是人在月球长期居住和工作。
      我国在基本完成无人月球探测任务后,将根据情况,进一步研究月球探测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