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闯关小先锋:小粗心、小好问、小灵通
“知道吗?昨天新闻说一条海豚因为误食了一种塑料袋,死掉了。”小好问惋惜地说。
“我知道,那条海豚真可怜,乱扔垃圾的人最可恶了。”小粗心气呼呼地说。
“不是听说有一种包装是可以被分解的吗?这样海豚吃下去也不会死了。”小灵通问。
没错,小灵通你说的这种包装的确存在,它属于绿色包装的一种,是人们经过多年研究用来代替塑料包装的产品。
“关主,那你给我们说说绿色包装吧。”小好问央求道。
好吧,大家坐好,我们开讲了!
第一关 绿色标准
自从发明了塑料以后,人们觉得它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便广泛地使用于各种场合。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作包装材料,可是它形成的白色污染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麻烦。人们开始寻找它的替代品,于是绿色包装诞生了。绿色包装是环保包装材料的总称,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发它,为了统一管理,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现在问题来了,小先锋们,这些标准是什么呢?
小粗心抢先答道:“绿色包装那不就是绿色的嘛。”
小好问摇摇头说:“不对,这个绿色不是绿颜色,而是环保的意思,那它应该可以回收再利用。”
小灵通想了想说:“我想应该还要无毒,对人体无害。”
[关主释答]
小粗心,你可猜错了,你就不能学学小好问和小灵通,多动动脑筋吗?小好问,你说的没错,绿色包装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回收再利用。小灵通,你的回答更好,现在听关主我慢慢地解释。
绿色包装是为了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诞生的,那么它的第一标准就是在满足包装需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用量。其次呢,就是小好问说的可重复利用,或者是回收再利用,包装材料不能是那种用过之后不能再用,或不能通过处理用于其他用途的产品。第三,是丢弃在外的包装能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并能改良土壤,重新进入生态循环中。第四,是小灵通说的包装材料应该无毒,就算有,也应该控制在一定标准以下。最后,包装制品从原材料采集到生产到回收再生都不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只有达到这五点了,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绿色包装。
第二关 绿色手段
绿色包装的标准很严格,特别是最后两点,更是难以办到。为了达到绿色包装的标准,人们试了很多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后,终于有所突破,生产绿色包装的手段慢慢成熟。小先锋们,你们都看到过哪些绿色包装呢?
小灵通第一个说:“我知道纸可以回收再生,可以成为再生纸,也可以做包装。”
小好问也不甘示弱:“玻璃瓶呀,它可以重复使用好几次呢。”
小粗心似乎在流口水:“我吃过一种糖果,它的包装也可以一起吃下去的。”
[关主释答]
看来大家都注意到了身边的绿色包装了。小灵通和小好问都说对了,小粗心也没错,不过吃太多糖果会长蛀牙的哟。
小灵通说的纸包装的确是一种好手段。因为纸不但可以回收再利用,而且也可以自然分解,是不可多得的绿色产品。现在用芦苇纤维和蔗渣纤维造纸的技术已经成熟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使用过多的纸而毁坏森林了。
小好问提到的玻璃包装现在已经广泛使用了。它不但可以重复使用,而且就算玻璃摔碎了也没关系。只要将不同颜色的玻璃分类收集,这些玻璃几乎可以全部回收利用。
小粗心说的可食用材料早已用在糖果及冰淇淋的包装上。过去是用普鲁兰树脂的提取物人工合成可食用包装膜,虽说可食用,可毕竟是人工合成的。最近我国研制了一种新型可食用包装膜,是用苕干、土豆、碎米等发酵转化为多糖,再延成薄膜,这种包装膜纯天然,口感更好。
除以上几种以外,还有一种可降解的新型塑料,也是可以用来做绿色包装的。
第三关 绿色未来
20世纪80年代,绿色包装由德国首先提出,经过20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包装中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前不久,德国发明了一种由淀粉制成、遇到流质不化的包装杯,可以盛装奶制品。这项发明为德国节省了40亿只塑料瓶。随着科技的发展,绿色包装肯定会更加完善。小先锋们,你们能设想一下未来的包装吗?
小好问:“我们可以使用纳米材料,做成可分解的包装袋。”
小粗心:“最好是包装能自己消毒,这样食物就不会变质了。”
小灵通:“我希望能研制出一种电波包装,这种包装既能阻挡灰尘病毒,也能在遇到撞击时产生巨大能量,防止撞击发生。”
[关主释答]
你们的想法都很不错。小好问,你的想法已经在慢慢实现当中,纳米技术早已引起包装工业的注意,他们正想办法研制出这种可无限制回收利用的包装。小粗心,你可是比较贪吃的哦,不过你的想法也并非不可能,现在这种包装也在人们的设想当中,人们希望能让包装在适宜温度下分泌出一种蛋白酶,这种蛋白酶不仅能杀死细菌,也能被人体消化而不会有任何影响。至于小灵通,你的想法现在似乎还办不到,不过没关系,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说不定就是由你-小灵通亲手研制出来的。
人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过真正要保护环境,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不乱扔垃圾,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再投入回收站,这样我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