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看过贵刊2004年第一期刘难白先生的“我发现了鸽毛定理”一文后很受启发。对刘先生善于发现、敢于实践、快于行动的创新精神十分钦佩。今在刘先生事迹鼓舞下,也谈一下自己的设想:
由于飞机舱底尚有许多设备,不太允许每个客位下方留有大洞。我设想在飞机两侧中间部位各设数条逃生隧道和多个逃生孔。隧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800—1000毫米之间,内壁光滑呈20度下滑倾斜角。每隔6排设一条隧道和6个逃生孔。隧道上口呈喇叭口形滑槽。中间座位第一时间下滑,其左右座位通过连锁装置顺序下滑,座位倾倒速度每2秒一个,3个座位为6秒,若每个隧道上6排,即6x6=36秒,即全机人员在36秒钟内全部逃生。其余隧道结构同此原理。但有两项特殊要求:第一,客舱内所有座位必须面向机尾。第二,每排座位需呈弧形布置,每位乘客的脚一直在喇叭口上方。
其次,就是专用救生袋,此袋有较为复杂的要求:第一,平时为机舱内座椅,折叠在座椅上中下部位,乘客头顶上为降落伞与救生袋相连。第二,在需要逃生时,由驾驶舱发出指令,座位及救生袋由坐姿变为直立,两边搭边自动向乘客身体前方合拢,搭边自上而下有强力永久磁铁吸合,搭边缝能自动密封,以隔绝水和强风的吹力,要求滑落出舱后不论什么方向下落,风力再大也不能将搭边吹开,以适应从未跳过伞或老弱残疾人群的安全。第三,乘客头部为头盔,与救生袋连成一体,以便对外观察,头盔上面为折叠好的降落伞。第四,救生袋为双层高强度耐水耐气压的复合织物制作,且在上中下周围各设数个单向充气孔,当滑山机舱后在下降风压下自动充气,数十秒充满气后可达到人体肥瘦的2—3倍,足下有二三十公分厚的气垫,以便安全着陆。若落入水中救生袋漂浮时间可达10小时左右,以待救援。第五,救生袋双手位置有控制降落伞方向的装置。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