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引入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更加成熟。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墓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创造教育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广阔天地。
20世纪50年代前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批现代教育的改革家。他们敏锐地看到了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大力倡导现代教育,如通才教育、人文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发现教育以及最优化的教学理论等等。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斑斯基、克伯屈、赫钦斯、布鲁纳、斯普朗格、皮亚杰等人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内容,但是其精髓在于它看到了历史的变迁,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时代的潮流,以培养再现型人才为特征的传统教育已经过时,必须培养能适应时代急剧变化、应变能力强的创造性、创新性人才。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灵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作为健康人的需要至少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和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还有认知和理解需要与审美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马斯洛认为,创造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人都有创造性,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对潜能的自我发挥和愿望自我完成的一种倾向性,即能发挥出个人的创造性,实现创造的需要。学校教育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所谓以“学生为本”,除了尊重学生人格、方便学生学习、为学生成长服好务以外,最根本的是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性素质,使其能够创造性地学习,成长为创造性人才。离开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这个本质问题,对学校教育来说,“以学生为本”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它是以创造学理论为指导,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它集中了现代教育最宝贵最核心的成分,是现代教育最精要之处,在发达国家早已完全普及,在我国兴起也有20余年。目前我国创造教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五大核心技术:(1)它从新经济的特点、时代的高度、未来学的角度出发说明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紧迫性必要性,克服了过去经常出现的脱离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就教改论教改的弊病:(2)积累了若干提高教师创造性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只有教师能创造性地教才可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3)有一套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4)有一套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法;(5)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测评办法。这五大核心技术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靠保证。也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有力措施。
上述论述充分说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创造教育在理论上是同源的,它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为创造教育大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创造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措施。
在当前,创造教育应当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新课改提供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支撑和保证。为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特别是中央《决定》关于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教育部推出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性步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创造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