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3年4月14日,我路过上海,在火车站边上的邮局报刊柜前,一本《发明与创新》映入眼帘。不知道是潜意识的作用呢,还是缘份使然,当时我眼前一亮,心头产生了一种亲切感。细看封面标题,内有《统一论:挑战传统科学规范》一文,就想这也许与我的《一切种度综合论》有着某种互摄关系,赶紧买了一本。
在火车上一路读去,看到《灵感思维研究简史》一文正连载到中间,回家后立即给黄主编写了一封信,附上12元邮票,请购第三期和第五、六期。4月底收到两期刊物,内中竟附还了12元邮票。我很感激,向黄主编寄奉一册签名的拙著《联有论》,不久收到黄主编的来信,要我给刊物写稿。
其实,我的写作以往只是在佛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创作园中盘桓,对于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完全是一个门外汉,要写这方面的稿件尚有困难。但从刊物第三期一组批评“相对论”的文章中,我深受鼓舞,激起了我准备投寄批驳“宇爆说”稿件的念头。但是批评相对论是纯自然科学的,而批驳“宇爆说”要动用哲学武器,刊物能接受吗?又由于当时有一堆别的稿件要写,此事就暂时搁置下来。
光阴荏苒,到10月底,刊物发表《“物力增值规律”再创新》的大文章。此举给我惊喜,不仅是因为这篇文章充分肯定和热情弘阐了我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在于这表现出《发明与创新》领域的开阔思路和开放,尤其是对小人物拨乱反正观点的重视,更令我感动。要知道,“物力不增值理论”是统治着*经济学80多年的权威理论,《发明与创新》发表对它的批驳文章,没有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是不可想象的,联系刊物发表的一系列捍卫科学原理、科学精神,挑战所谓权威的文章,我静心思索,油然升起了对刊物的敬佩之情。我想,不向这样的刊物投稿,我还写什么稿子呢?
于是立刻给黄主编写信汇报,提出以《时间简史》为靶子,写作《批改“大*学说”》的设想,得到首肯。此文在1月下旬发行的2004年第二期刊出,直击“宇爆说”根本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致命点。反响强烈是可以预料的,但是真正使我感到振奋的是,《发明与创新》能如此从哲学高度立论,党性坚强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不畏权威,不附谬见狂煳,不愧为当代科技界和出版界的中流砥柱。
二月中旬,我收到几十封来信,表示对我观点的赞同和支持。另有一封是一位颇有名声的科学家写来的,他说:“正如列宁所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也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所以你应该在‘宇爆说’的科学面前,放弃宇宙是无限的观点……”这使我感到还必须在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韵层面上展开对于非科学、反科学的宇爆说的批驳,就给黄主编打电话汇报,黄主编说:“你尽陕写出,尽快发出,我们尽快刊出。”这就是第六期刊出的《“宇爆说”六大窟窿》。
就在这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两年事情。一是2月22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约翰·康韦尔的《有关霍金的惊人消息》一文,告知:“霍金觉得有必要放弃《时间简史》所带来的轰动,如同一个放弃信仰的异教徒……他已经从科学泰斗的高位上跌落下来。”如果此文是《发明与创新》网站发布《批改“大*学说”》的直接结果,那么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国的威力是相当强大的。
二是3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我所看到的《发明与创新》从2003年3月到2004年5月这15个月的刊物中,我深深体会到,这本刊物是生动体现党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的佼佼者,是贯彻《意见》中“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的典范。应该说,《发明与创新》是统揽哲学、数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中全部发明与创新题材的刊物,我以前认为她是单单关于技术发明创新的刊物,是误解。这样的刊物在全国范围内,也许还是第一家,开风气之先,这对于全方位反映学术和技术的发明创新现实,综合启迪科技新知,意义十分重大。
一年多来,我认真阅读每一期《发明与创新》,长期薰染,潜移默化,加深了我对发明的社会经济道德作用的了解。尤其是在结识了青年发明英才齐俊曌同志以后,我开始涉足发明活动,并且跻身于两项发明专利申请人的行列,投入了介绍、评价、宣传、推广发明成果的工作,开拓出我写作的一个新领域,使我感到生活得更加充实。
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提升了自己的才智,与《发明与创新》结缘20个月,竟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我是幸运的。愿编辑部同仁诸事吉祥,成就更多利国利人的善事。
附注:华定谟,*经济学第三学派开创性专著《联有论》(华夏出版杜)的作者,在“中华大地之光”第九届新闻人物评选中,获得“中华优秀科教工作者”称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2003年11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他证书与奖杯。公开发表的论文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法律、新闻出版、语言逻辑,经济、考古、佛学、宇宙学,文学创作涉及诗歌、美文、杂文、报告文学、电影剧本、传记文学,并发表大量新闻通讯报道。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