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从古籍中寻找创新灵感
  • 如何把废物变成财富
  • 我对灵感的新认识
  •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系统思维特性
  • 如何提高创造力
  • 从微小中创造辉煌
  • 试管婴儿之父——张民党
  • 原始创新谁说了算
  • 科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 我国新药为何花落国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中国科技呼唤竞争优胜体制<%=id%>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饶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鲁白、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在英国《自然》杂志增刊第二期《中国之声》上撰文指出,在正在进行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讨论中,中国科技发展还有根本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在中国目前的科技管理中,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在多个层面起重要或主导作用,而科技的专业优劣在现有体系中不能发挥合适的作用。他们认为,科技管理应该采用“竞争优胜体制”,即真正按科技项目的专业水平及其意义来进行竞争和选择,使优胜课题胜出。
      文章说,如果中长期规划只简单地增加科技经费,而不解决根本体制问题,将会事倍功半。如果目前大课题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导致中国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决策与专业决定要分开
      
      三位科学家总结了*与科技“严重错位”的三个方面。
      首先,在国家层面,领导人有时被安排直接参与具体分析科技课题的选择,这样的微观控制引入了*的或非专业的因素。第二,专家被推到方便于搞学术*、但不方便专业评审的场合,在由部委组织的大课题评审中,科技界的人际*常常代替专业标准。而人际关系、*结盟必然导致与科技价值无关的随意性。第三,各部委中下层管理人员管理权限过度。这些问题造成的综合结果是,在科技经费的分配中,*与科技不分。
      三位科学家认为,要从人治科技转变到竞争优胜的体制,首先必须明确*与科技的界限。他们提出,提高中国科技效率的改革有三个原则:第一,中央政府领导可以依据社会需要,参考科技界领导及专家意见,决定国家科技总体经费。中央政府领导只有在国家特别需要的紧急情况下才过问具体课题。第二,专家评审委员会只评审专家们可以理解其相对优势的竞争课题。第三,具体课题的选择必须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来做,不允许各个部门的行政人员控制和影响资助决定,他们应该回到服务的地位。
      
      大课题折射科技体制已有问题
      
      就中长期规划中大科技课题引起的争论,三位科学家认为,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出现大小不同的课题,但问题还不在于是否有大课题,而在于为什么要有大课题,如何评审选择大课题,如何检验大课题的成效。
      他们举例说,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时候提出的,而不是政府说有科技经费,科技界就马上有大课题。
      三位科学家指出,中国的中长期规划中许多大课题的提出没有竞争,是少数行政人员指定少数专业人员经内部讨论形成的,课题最后提出时没有真正的竞争,而是科技界少数人进行学术*的结果。
      他们认为,如果大课题的评审是由选择这些课题的部委来进行,那么即使出现问题和错误也不太可能被承认,因为大经费使用的失败会直接影响部委及其官员的政绩和可信性。
      鉴于资助大课题的高度危险性,他们建议将部分大课题经费转移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其它部门,由它们再到不同领域接受大、中、小型课题的提议,并进行竞争性评审。
      
      寄望“科技体制变革之功业”
      
      三位科学家在对比了1956年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后认为,对中国而言,建立良好的科技体制,让国内优秀科技专业人才发挥创造性,专心在其专业上做出成就,是比具体科技大课题更重要的课题。“将来的历史也许会显示中长期规划的重要遗产不是确立具体的大课题,而是它对中国科技体制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力。”
      他们告诫,在计划经济已转变成市场经济后,如果科技管理还是计划时代的产物,中国科学进步就会被体制延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