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利用声波预报地震
  • 节能汽车异军突起
  • 美科学家发明液体纤芯波导管
  • 从聚龙崛起看专利战略
  • 卡拉OK之父为何没成巨富
  • 关于空间与时间(二)
  • 对相对论时空理论的再思考
  • 关于相对性原理
  • 怎样培养创新好奇心
  • 澄清两个创造教育史实问题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是谁发明了塑料大棚<%=id%>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从城郊发展到大田,从北方发展到南方,从平原发展到丘陵山区。如果没有塑料大棚,北京市的居民可能至今还在靠储藏大白菜过冬。按中国北方居民冬天每天吃0.5元的大棚菜计算,每天,塑料大棚产生的经济价值在1亿元以上。
      塑料大棚因此被称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是,问到是谁发明的塑料大棚,几乎无人能知。
      
      被湮没的发明家
      
      这确实是一件怪事:塑料大栅这一事物的发明人和推广人一山西农业大学赵鸿钧教授至今仍然默默无闻。山西农业大学原党委负责人贾毓芝(现离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赵鸿钧为人正直、清高,不善与领导打交道,而是勤勤恳恳搞科研,因此,很长时间里,他根本不吃香。
      现年67岁的赵鸿钧呆在家中,仍钟情于科研工作,但全靠自己孤军奋战。
      
      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农业界泰斗,时任中国农科院院长金善宝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
      赵鸿钧,1937年生。1953年,他在山西农学院附属农业学校上学时,在一次偶然机会里,利用旧塑料包装覆盖蔬菜地,发现能使地温提高1—9摄氏度,这也成为他从事薄膜农业研究的开始。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为“太谷地膜”,比美国夏威夷开展的地膜研究还要早。他是中国和世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作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64年,他向农业部等部委正式提出建议,首次提出了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覆盖以及薄膜在鸡舍防寒、渠道防渗等17项农牧业方面的应用,同时阳上了他设计的一面坡式和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的图纸。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的支持。他设计的晋阳型塑料大棚,比日本最省钢材的17种同类型的大棚还要节省。可惜的是,那时,中国还没有申请专利一说。
      
      “他应该申报世界和平奖”
      
      在推广薄膜农业技术的同时,他积极著书立况,仅1978年前就出版了《农用塑料大棚》、《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塑料大棚园艺》、《前进中的我国塑料大棚园艺》等专著,他日前仍在撰写200万字的以薄膜覆盖为主的《中华蔬菜塑料大棚园艺》,同时进行双膜(地膜覆盖和加小拱棚覆盖)提高太谷l山药产量和品质的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有关薄膜农业的会议。
      日本的内海修一、西班牙的端卡多、荷兰的威姆等专家建议赵鸿钧申报世界和平奖,因为他为那么多人的生活安康作了卓越的贡献。
      可是,一位熟知赵鸿钧的人说,这样一位科学家,在国外都享有很高知名度,但在国内却少有人知,这是不正常的。中国玻璃制造史前推八百年
      在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下,“中国北方古玻璃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00一前800年)的古玻璃。经认定,这些古玻璃是目前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检测的最早期的玻璃。因此,中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比传统上认为的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自外传入之说要早上500—80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干福熹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玻璃和古代之丝绸之路》的专题报告。干福熹指出:检测和考证分析表明,中国中原最早的古玻璃为含碱钙硅酸盐玻璃,以草木灰中氧化钾为助熔剂,从原始瓷釉演变而来,属中国自己制造,起源于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800一前500年)。以后与青铜冶炼和炼丹术密切相关,在战国时有用氧化铅(红丹为原料)和氧化钾(硝石为原料)为主要助熔剂,制造出我国独有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到汉代已传播到中国各地,最远到新疆的和田和内蒙古的扎赉诺尔地区,以及云南、四川西南地区。对外,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也传至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