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低,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数33.8%,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有203亿吨。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前苏联23.2%、美国23.1%,中国11%),达1145亿吨。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4%在晋、陕、内蒙和新疆。但是,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较大。2020年以前,我国主要能源仍是煤炭,占60%以上。
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每年产量高达11.5亿吨,全世界有1/4的煤是从中国的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但是,每年我们所实际付出的,远不止11.5亿吨的煤炭资源。由于技术设备和采矿方法落后,以及体制和管理上的问题,中国煤矿的回采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中国国有大型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大约在4%左右,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只有20%,有的小煤窑每采出一吨煤,要浪费10吨资源,而中国煤产量的一半是由小煤窑开采出来的。因之,可以算出,中国每年11.5亿吨的煤炭产量,实际要消耗43亿吨的煤炭资源,这几乎相当全球的煤炭产量了。
中国工业生产每年要排放出大量工业煤气、煤矿瓦斯、油田伴生气等可燃气体。它们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这些可燃气体大多被当做“废气”白白放跑了,而且污染了大气。据统计,仅在1990年,这在可燃气体的浪费如折算成标准煤,就达800万吨。中国西部产煤区的自燃现象普遍,88个煤地中就有42处有自燃情况,燃烧面积多达100多平方公里,有的地方已经烧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北山煤田每年自燃烧掉50万吨煤,100多年已经毁掉了6000万吨资源,据估计,西北煤田已有21亿吨煤白白烧掉,而且每年还在以1亿吨的速度增加。这相当于白白烧掉60亿元人民币。
1998年,国家实施了加大国有煤企改革力度、企业下放地方,关停小煤矿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整顿攻坚战。三年中,全国共关停各类小煤矿5.8万处,占原有小煤矿的73%。但是,由于大批小煤矿被关闭,煤炭年产量曾降到10亿吨左右。由于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得当,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7.36亿吨,创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国内发电、冶金用煤有较大幅度增长,造成煤炭生产及运输紧张,情况仍十分严峻。 煤矿开发中另一严重问题是矿难。过去只是发生在乡镇及个体的小煤矿,近年来国有大型煤矿也出现大型与特大型矿难事故。去年10月以来,郑州大平、陕西铜川陈家山、辽宁孙家湾等国有煤矿特大安全事故接二连三,影响很大。
中西部的煤炭资源是我国今后若干年经济建设中能源的重要支柱,必须加紧勘探,增加经济精查储量,以期满足煤矿建设的需要。开采中要加强管理,使用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严格按安全规程办事,消除事故隐患,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把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应列为重点工作。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能源资源。不仅解决能源、燃烧问题,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靠石油制成的产品如乙烯(100%)、塑料(72%)、合成纤维(21%)、氮肥(27%)、合成橡胶等。因此,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经济危机与石油价格上涨有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缩水”1/3,联邦赤字从47亿美元增加到452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劳动生产率从6.6%下降到1.9%。
“八五”以来,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1.7%,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4.9%。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进口1.25亿吨。2003年我国石油日消耗量居世界第二,达到546万桶,日本543万桶,美国2000万桶。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6.1亿吨,天然气1654亿方。2020年预计我国石油产量约为1.8-2.0亿吨。
我国陆区的近海石油资源量有1218亿吨,增长幅度较大的盆地有渤海湾、鄂尔多斯、松辽、柴达木和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资源量有71万立方米,增长幅度较大的盆地有鄂尔多斯、松辽、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四川等盆地。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到2001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9亿吨,平均探明率仅18%;累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0867立方米,平均探明率仅5.7%。累积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2.5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23524亿立方米。
在我国西部地区,石油资源量占全国37%,天然气资源量占55%,探明率分别为9.6%和5.6%。西部油田数量占全国558个油田的28.85%,当年产量占17.24%,累计产量占9.53%,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五大盆地。产量较少,但增长快。勘探新区潜力很大,如青藏高原有大小中、新生代沉积盆地30多个,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油气总资源量大于50亿吨油当量。勘探新领域中,西部有15个前陆盆地是目前勘探的主要地区。
西部气田占全国657个气田的43.38%,产量占全国的55.94%,累计产量占50.11%,主要集中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柴达木四个大型气区。
西部油气区潜力巨大,但地质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低,应加强油气普查,提出勘探方向;加强地质基础理论研究,为油气普查与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在油气生产区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油气采收率。 我国油气勘探已取得巨大成绩,但由于石油消费增长很快,大大超过石油储量探明及生产增长率,国内油气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进口油气将逐年增加的情况不会改变。因之必须要尽快研究和实施我国油气资源安全战略,包括开源与节约,立足国内,开拓国外,建立适度的石油储备,以及清洁能源利用与保护环境。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要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节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为32%,比国外低10个百分点,每万元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3倍,是日本的9倍多。国家最近发布的《节能长期专项规划》提出了节能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节能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节能中长期规划,意味着我国新的一场节能运动拉开了序幕。
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氯氟烃化物使平流大气层变薄,地球西侧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入射到地表的紫外线增加几十个百分点。CO2、甲烷、氧化亚氮、氯氟化物、臭氧等导致温室效应。大量硫燃烧而成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很差,据全国322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统计结果,大气中TSP、SO2和NOX含量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233个,占统计城市的72.4%;超过-标准的140个,占统计城市的43.5%。因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我国必须发展清洁能源,逐步改变我国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
西部开发中的水电
由于火电投资相对较小,建设周期短,多年来,国内大多数省份特别是东部省市大量投资兴建火电,以缓解缺电的矛盾。以致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比例不断上升,而今已超过70%。水电在1998年只占17.6%。水电被认为是清洁的再生的能源,世界上许多水电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大力发展水电。挪威、巴西等国90%以上是水电供电。
我国西南四川、云南两省蕴藏了巨大的水电潜能,如全部开发四川为1.68亿千瓦,云南1.04亿千瓦。以四川为例,省内共有大小河流1300多条,水能蕴藏量占整个西部的三分之一多。主要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集区,仅雅砻江一条江的年迳流量就达590亿立方米。而且四川江河通过山区峡谷,落差大,发电利用率高。政府部门已把水电列为重要支柱产业,提出2010年前实现水电装机再翻番,外送电力1000万千瓦的目标。一些水电专家认为从西南(川、滇、黔、藏)向东部输电,远比从三西(山西、陕西、内蒙西部)向东部运煤更经济、更符合环保要求。因此,西南几大河流均已规划或正在建设多级的梯级水电站。金沙江干流大于15万千瓦的电站已规划了12座,大渡河规划了17级,岷江上游7级,雅砻江干流21级,澜沧江干流上游15座,怒江中下游113级,嘉陵江、乌江情况类似。
水电在其清洁、可再生性、环境污染等方面,较之火电确实有其优越性,但是在规划水电站过程中也暴露出严重的深层次的问题。人们只考虑了修建水电当前的经济效益,而没有研究或很少研究长远的由于建坝修电站而引起的生态与环境上的问题。
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湖海均有其本身发展演化的规律,作用过程受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制约。长年流水的河床修建大坝以后,流速变缓成为不流动的湖泊,而湖泊的最终结果是充填堆积变浅,最后变成陆地,一条河流不管它多大,梯级大坝修后,变成若干湖泊,最终导致河流完全消灭。接着而来的是气候的改变、土地沙化。
许多电站建在生态敏感地区,如岷江上游的干旱河谷由于梯级开发造成部份河段断流而更加干旱。有的电站建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位和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这更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像岷江上游是破碎的变质岩区,塌方滑坡发育,大量开挖要造成许多新的地质灾害。建电站产生的大量弃方,又成为坡塞河流的泥沙来源。
由于很多梯级电站都建在我国急流性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梯级电站的修建消灭了珍稀鱼类的产卵场地以及自然生态环境,这已有不少报导。水库建成后,提高了水位,又导致鼠类等有害动物迁徙,而造成更大危害。水位变化也导致山区植物自然分带和生态的改变以及生存条件的变化。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世界资产研究所的报告认为,长江是世界上拥有拟建或在建水坝最多的河流,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因修建水库和大坝而引起地质灾害的例子也很多,意大利韦奥特水库1960-1963年发生地震60次,地震又导致山崩和溃坝。我国已经报导有15个水库诱发了地震。澜沧江的漫湾、岷江的紫坪铺等都有因工程开挖导致的地质灾害。据水利部的资料,1991年以来全国共发生235座水库垮坝事件。我国病险水库的比例高达36%,目前亟需加固的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有700多座。
以防治下游洪水为目的,其代价却是永久淹没库区大片良田和城镇,加剧上游地质灾害,造成大量移民问题。50年来,全国因建水电站而产生移民1600多万人,现在仍有10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山区农民一旦土地被淹没,就失去生存之本,而电站建设方主要着眼于工程效益。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时间,电力严重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工业化进程。西南有丰富的水电潜力,应该开发,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但水电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论证,特别要仔细研究建坝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应是有序的。当前的情况是一哄而上,如四川最近的统计,川滇水河已规划的15万千瓦以上水电站就有104座,5万-15万千瓦的72座,而小于5万千瓦的则不计其数。查出的“四无”小水电站有128座,有的河段一公里距离内就建了几个小水电站,大多数是没有规划的。这种各自为政的无政府状态对水电建设只能起到破坏作用。
西部的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带给人类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的状态中。此外,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我国699个城市中,已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惩威协,年缺水量在60亿立方米。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年(实际可利用量约8000亿立方米/年-98500亿立方米/年),居世界第六。但我国人均水资源较少,仅2300立方米/年,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年。
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5.3%,水资源只有全国的4.6%。由于西部地广人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似较多,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和广西列全国前五名。西北地区虽有相当高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0立方米以上),但亩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低(1600立方米以下),水、土资源的天然配置很不平衡。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很盛,耗水量极大。因此,水的问题成为西北大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西南地区不论人均还是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均居全国之首,都超过2000立方米。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开发利用相对困难。
我国西北是有大面积干旱地区,西北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包括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山区,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共有内陆河流689条,多年平均年总径流量783亿立方米/年。另外,山区通过地下向盆地的侧向径流补给量约70亿立方米/年。1997年,上述四个盆地实际使用水资源总量520亿立方米。当地预测,2010年水资源需求量约640亿立方米。总量上区域水资源能满足2010年规划需求,目前出现的诸多矛盾被认为主要是用水方式不当所致。
西北地区的几大内陆盆地由于地广人稀,主要耕地及居民点都集中在仅占总面积5-10%的绿洲地区,因此人均占有水量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例如塔里木盆地人均水量为6049立方米/年。准噶尔盆地为3449立方米/年。当前存在的问题,总体上不是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大水漫灌使土地大面积盐渍化;地表水、地下水不能联合开发。综合利用;上、下游水资源分配不合理,上游大量消耗,下游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剧烈下降,水质恶化,植被枯萎死亡,大片绿洲沦为荒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少地区面临急待抢救的危急关头。
我国西南地区相对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属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四条西南国陆河流。长江上游平均水资源为(单位立方米/年)上段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共2489亿,中段岷江、嘉陵江1629亿,下段乌江419亿。长江干流(宜昌观测)4530亿。珠江上游:北盘江122.99亿,南盘江216.96亿。雅鲁藏布江1654亿,澜沧江736.3亿,怒江688亿,元江(红河)484亿。另外,西部还有湖泊水资源,其中淡水湖是重要的水资源,微咸水湖则是可用的待开发的水资源。
西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这使得西南地区水资源量具有相对贫乏性。又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强烈,高原强烈上升,造成河床深切割,地高水低,开发利用难度很大。目前的问题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投入强度小,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另外就是一些水利工程无序上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论证不够,保护措施不力。据500年以来历史记载资料统计,川、渝及云贵高原地区,水灾频率19.95%-41.16%,旱灾频率15.87%-35.35%,水旱灾害总频率达40.14%-76.51%,亦即三年中有两年有水旱灾害。河流与湖泊的污染状况惊人,长江及较大支流的水质,一般属Ⅲ类,有的断面已属Ⅳ类。高原湖泊污染很严重,如昆明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年天然水资源量5.5亿立方米。注入滇池污水量达1.85亿立方米/年,水质为Ⅴ类。
地下水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资源,在西北干旱地区内陆盆地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河流流经山前戈壁带时,80-90%的河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在戈壁带前缘,40-50%的地下水溢出地表,又转化为地表水,地表水的无效蒸发量很大,而通过开采地下水,将潜水位埋深保持在2.5-4.5米时,就可避免80%以上的无效蒸发量,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降水资源丰富,但易形成地下溶洞水。滇、黔、桂、湘、鄂五省(区)岩溶水天然补给资源147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资源794亿立方米/年。五省(区)共有岩溶地下河2836条,年径流量467亿立方米。由于对岩溶地区的地质规律研究不够,以致岩溶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1999年五省(区)岩溶水开采量不到100亿立方米,每年有近7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白白流失,而当地约1700万人生活用水,数千万亩耕地用水得不到解决。由于缺水,日趋严重的石漠化难以遏制。
西部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包括10省、市、区面积549.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6.5%。人口2.8亿,平均人口分别为2.0亩、4.7亩、10.3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7倍、3.1倍。未利用土地为29.3亿亩,占全国79.9%。中国大块成片的宜农荒地主要集中在西部,有后备耕地2448.8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72.13%;后备林地10387.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4.15%;后备草地有1766.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66.53%。其中,5.9亿亩适用于开发为农用地,占全国54%;1亿亩适用于开发为耕地,占全国57%。
土地利用问题多,中西部14个省、市、区25度以上坡耕地还有0.79亿亩,占耕地总面积8.3%。四川、重庆、陕西等一些地方25度以上坡耕地粮播亩产150公斤,低者只有15公斤。西部林地中优质木少,有林地占林地总量61%。牧草地质量差,退化、沙化、碱化地占33%;牧草地产草量低,每公顷草地载畜量为一只羊单位。城乡居民点人均用地超过200平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西部开发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森林资源质量低下、草原的沙化、碱化、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能源开发造成生态环境危机,水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西部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缺乏科学性,即造林树种单一、林龄同一,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在草原牧区,沙化碱化退化现象严重,许多地方仍片面追逐经济效益,过度放牧,退耕还草的面积远远赶不上草地过牧退化的面积。而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十分惊人。国家虽已采取有力措施,但土地荒漠化总的趋势仍是“局部逆转、整体扩大”,治理速度跟不上扩展速度。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万平方公里,80%在西部。川、渝、黔、陕每年输入长江的泥沙7.2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量60%。工业、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染源对西部水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目前西部约85%的城市人口生活在污染的水环境之中。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了大气,一些城市的酸雨列世界前茅。而城镇的发展,在土地利用,污水排放和治理、空气污染等方面都出现很多问题。水能源追求近期唯经济效益的开发,更是在深层次的、长远的生态环境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令人深为忧虑。
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西部大开发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效能。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