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记者:有人称《诺贝尔的囚徒》是一本学术生态小说,作者在后记中也说,其中叙述的科学内容都“字字有来历”,而且各种主要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生活,对于学术道德这样一个主题用小说的形式予以呈现,您怎么看这种写作方式?
胡亚东: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成纯粹的小说来阅读,而不是科学道德的调查报告。据我了解,杰拉西不但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同时又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曾业余出版过多部诗集、戏剧及小说。他与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夫曼合作撰写的二幕话剧《氧》,在西方多个国家曾组织公演,得到一致好评。他撰写的小说、戏剧多取材于科学实践的内容,颇多风趣和讽刺。
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这不仅关系到学人的前程,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尊严
记者:众所周知,科学道德问题是世界科技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本小说虽然讲述的是美国科学界的故事,但是在中国,近几年,科学道德在国内逐渐成了许多人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但学术界内部在讨论、在反思,大众媒体和普通老百姓也非常关注,诸位对此有何看法?
洪涛:这部小说虽然讲的是美国学术界的事,但其中蕴含的种种学术伦理道德问题,在我国也同样普遍,甚至更为严重。作为中国工程院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委员之一,近几年来我接触了这方面的大量事例,其中有些真可谓触目惊心,与《诺贝尔的囚徒》中所描述的相比,更是远远超出其上。现在有些人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学术原则,甚至违背道德良心,他们忘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却把科学看成是自己得以晋升、获奖、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因此,弄虚作假者有之,剽窃抄袭者有之,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杨玉圣:正如小说中揭示的那样,学术道德问题的确是一个灰色的领域。在社会急剧转型期,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出现的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令人不安,也引人深思。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这不仅关系到学人的前程,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尊严。因而,学者有责任和义务身体力行,逐渐改良学术环境。斯坦福大学前校长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中说:一旦在学术的追求中伴随着极端的个人利益、贪婪或者虚伪,那么就会严重威胁到人们对学术价值的信任。即使在美国,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也“始终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它“破坏了人们对学术领域的信任”。
学术作品的发表及其署名,与其说是“利益攸关”,还不如说是“利害攸关”
记者:作为一名科学家,作者杰拉西对科学界有十分深刻的了解,所以小说读来令人动容。在书的后记中,他说:“发表论文、优先权、作者的名字排列、杂志的选择……这些是当代科学的灵魂和包袱。”该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杨玉圣:《诺贝尔的囚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学术荣誉与学术责任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应理性地对待学术荣誉,像学术作品的署名问题就值得高度重视。“对于多位作者的成果,这些人常常要问:”真正做事的人是谁?‘“由于难以公平合理地分享学术成果,故而作者间的矛盾和争论常常在所难免。这是一方面,也是绝大多数学者非常看重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学术作品的发表及其署名,与其说是”利益攸关“,还不如说是”利害攸关“。因为署名作者在享有学术荣誉的同时,还理应承受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应补上学术规范教育这一入门课
记者:科学家如果想避免或减少学术腐败,仅寄希望于个人的良知恐怕不够吧?而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应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才能避免学术腐败?
杨玉圣:在现行体制下,高等学校特别是名牌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学术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尤其必要和重要。在当前,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应补上学术规范教育这一入门课,以培养其学术伦理、学术纪律、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
胡亚东:从小说回到现实,我感觉到现在缺乏一种比较纯粹的科学气氛。很多人搞科研只是为了追名逐利,有些人为了达到毕业、晋级或是其他个人目的,搞弄虚作假,抄袭人家的学术成果。这不完全是心态问题,本质上是很多人缺少研究、创新能力。我的看法是,虽然我们很看重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资助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是长出来的,没有一个理想的土壤长不出来。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