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绝经期妇女口服雌激素易患卵巢癌
  • 医学专家认为癌症可以预防
  • 周光召:我国科技界存在五大不协调
  • 买回鸡蛋别忙清洗只有食用前才清洗
  • 环境演化研究启示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 隐形技术黑洞正在悄然形成
  • 回眸2004年世界航天(图)
  • 未来二三十年癌症将成可控制慢性病
  • 非典存在隐性感染可能性
  • 空气污染严重常吸微小颗粒将损寿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

    分布极不均匀;②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4%;③中国占有的人均矿产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8%;④中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2%,用占世界不到7%的可耕地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⑤中国森林覆盖率不足14%,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1.7%;⑥生态环境压力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加大。

      我们是在社会与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过程中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的-、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突破、创新的关键阶段;我国的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正面临建设、继承、弘扬、创新的重要阶段。

      三、科技和产业变革将带来机遇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IT,BT,NT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前沿正酝酿着新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认识论与世界观;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产业革命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高技术发展引发新的国家安全概念和新的军事变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变革、挑战与机会(1978~200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8%,2002年达到40%)。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迅速提升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各类人才,有效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国际上树立竞争优势,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我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

      四、技术变革的启示

      20世纪的技术革命多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创新或集成。

      汽车、飞机、航天飞船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电报、电话、卫星通讯、遥感技术、因特网、计算机拓展了人们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能力,替代了部分人的脑力劳动;黑色与白色家电解放了家务劳动,使人们有更的充裕时间学习与制造,家庭与世界连接成为整体;材料制备和制造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有能力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满足人类的多样化需求;生物与医学工程技术的进展,使农业育种和栽培技术、医疗诊断治疗与医药发生了革命。

      五、当代科技呈现出的新特点

      (1)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更趋于市场化、国际化。随着经济和市场力量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上升,世界范围内很多先进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竞争更多地会在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展开。一些跨国公司普遍以销售额的10%以上的资金投入科研。另外,为了分摊资金、共担风险、节约成本,国际间科技合作的趋势蔚然成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典型的代表。

      (2)人才短缺加剧,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并出现一些新的动向。不少发达国家纷纷放宽对高科技人才的移民政策。德国出台了向非欧盟国家引进的信息人才发放“绿卡”的规定。

      (3)科技发展已开始对社会发展、价值观造成实质性冲击。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生物技术产生的“基因歧视”和动摇伦理等问题已经不容回避。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普的重要性将会不断上升。

      六、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

      从科学方面看,真正能够对量子论和相对论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思考还未成熟,因此21世纪初可能不会产生像20世纪初那样的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从技术方面看,迄今为止产生了三次技术革命:

      (1)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3)20世纪二战之后,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远未结束,并将在21世纪初与生物技术的兴起合而为一,最终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 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

      在整个科学技术的结构中,最大门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类跨门类科学和技术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融合。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运动,促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大综合。

      跨门类科学和技术整合化对于建构新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1)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2)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3)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4)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

      NBIC——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科学集成。“会聚技术”(Converging Technologies),是指当前四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协同和融合。这四个领域分别是:纳米科技、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机与通信)、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NBIC四面体”是这些技术融合的象征。

      (二)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在未来,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将会增强,即科学子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并显示更多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命科学技术可能成为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杰出代表。

      (三) 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

      新的世纪,科学技术活动由国家规模向国际规模发展,并向社会机体进行全面的渗透,并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在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伴生着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七、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与前沿领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

       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相关的重大战略需求;及时把握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脑与认知科学以及高技术的前沿发展、理论与方法创新;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解决重大战略需求,攀登科技高峰;改革创新体制,培养、吸引和组织创新队伍,建设创新体系,革新科技管理与文化,实现我国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

      八、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一) 战略目标

      1. 2010年前后

      (1)基本完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向社会不断输送创新人才与高素质的知识劳动者。

      2. 在建党100周年前后

      (1)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整体水平达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中等水平。

      (2)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幅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21世纪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3.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前后

      (1)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水平跻身世界强国前列。

      (2)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最具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3)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4)实现科技人才的国际化,形成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二) 战略思路

      1.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与合作,大幅度地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1)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2)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跃式发展。

      (3)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2. 增强科学技术基础与后劲

      (1)加强基础研究与重要高技术领域前沿的前瞻布局,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并在一些重要领域登上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支持。

      (2)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与材料科学和重要交叉科学等重点领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环境技术、空间与海洋技术等对未来经济、科技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技术,力争实现突破和跨越。

      3. 着力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加强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与国家安全紧密结合。

      (3)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开发人力资源。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改革与创新国民教育体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4)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倡尊重知识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崇尚与支持创业精神,创导“爱国奉献、求真唯实、诚信敬业、协力创新”的风范,树立社会化、全球化、现代化观念。

      (5)确保对科技与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构建合理的投入结构和机制。①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实现教育加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世界新经济趋向正成为教育加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国际上以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趋向,以及由这一革命性变化所引发的日趋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争夺战,正在形成强大的驱动力量,要求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扩大培养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尽快缩小人力资源差距和知识差距,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这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有利的发展机遇。

      九、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机遇

      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都需要更加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从根本上提出了加快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更给教育面向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提供了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

      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加速了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网络教学等远距离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在大范围共享,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大大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更大产出效益成为现实,给教育超常规发展带来机遇。

      (一) 教育事业新时期的发展目标

      (1) 努力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范围,争取实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跃向新的台阶。

       (2)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4%提高到60%左右,基本实现城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就学的目标。

      (3)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

      (4)以跨越式步伐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基本覆盖全部初中阶段教育和部分小学;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民共享。

      (5)强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框架,最大限度地创造终身教育的机会。

      (二) 我国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决定了我们发展的道路选择

      (1)利用比较优势。工业化进程中的追赶,需要大量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当前教育的历史性责任和根本性战略任务,是要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2)建立竞争优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在国家科技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现有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潜力,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增强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大研究型人才培养力度,以期为国家做出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双重贡献。

      (三) 加快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战略意义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2)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急切要求。

      (3)可持续发展,实现依靠科技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

      2. 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后大学教育的需求显著增长。

      (2)人的个体充分发展要求相应的提升途径。

      3. 研究型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

      (1)知识共享、国际合作和新技术发展为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和储备。

      (2)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1997年,我国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增加值为29.7%,远低于OECD国家1993年49.9%的平均水平,与美国56.1%的水平差距更大。

      4. 应对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人才竞争的国际化

      (1)我国人才流失特别是有潜力的优秀青年流失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大量留学人员滞留国外;跨国公司的涌入,国内人才竞争加剧;我国加入WTO,也急需大量国际化人才。

      (2)所以,人才的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是我们参与当前人才培养和人才竞争必须把握的核心要素。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