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大科学有助于提速生命科学研究
  • 学者称郑和不可能带来地理大发现
  • 专家解读中国人自杀率为何高
  • 别把纳米炒成科学谎言
  • 智商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 未来十年P to P连接将大行其道
  • 钟南山呼吁:主动有效地预防流感
  • 渤海可能变成地球上首个死海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珠峰变矮
  • 隐形眼镜没有那么多禁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大科学可能存在的四大隐忧

    大局和利益着想。这个弊端和中国已有的其他“大课题”相似。如果中长期规划的具体课题规模比已有的还大几十倍到上百倍,那么,问题可能更大。

      评估“大课题”容易走过场 

      中国科技界已有说法,以后看谁科技贡献大,就看谁能发起和领导经费大的课题,而不是课题出了什么成果。领导大经费的课题不仅(体现)领导才能,而且体现了科学家为国、为民牺牲自己发表科学论文的优秀品德。如果课题是必需的,且真有成果,那么,不发表论文或者少发表论文,确实是舍己为人。 

      可是,这也可能成为只要申请到经费,越多越好,巨大经费的课题就可能不要经过真正的检验就可过关。小的科学课题通常最方便的检验是看在国际上发表同行评价的论文。虽然这种评价是有限的,但也不可能随便蒙混过关。 

      中国鉴定、评估“大课题”有一套做法。这就是由主管部门邀请国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大课题”本身就包涵了国内一个行业的许多人,而主管部门又绝对不希望说自己管的经费被浪费了。越是大笔经费,主管部门就越不能接受“浪费”的结论。所以,这样的评估,不用进行就已经知道结果。科学家之间,如果这次没有在某个课题里,下次可能在,所以,严格认真的也很少。这些事情,上下心里都有数。 

      “多半为自己利益说话” 

      既然“大科学”课题有很大的问题,那为什么没人出来反对?学生发言没人听,而部委领导和科学家多半因为自身利益无法向国家领导人表明意见。一个部委领导如果说不同意“大科学”课题,至少冒两个风险:如果国家领导不被说服,这个部委领导就可能让国家领导不高兴;如果其他部委热烈支持“大科学”,国家可能将支持给其他部委,而不给或少给提出正确意见的部委。 

      中国科学家被偶尔咨询时多半为自己利益说话(被咨询的机会少,且机会难得),而不是为国家利益说话。在知道国家准备支持大型科学课题的情况下,同样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这是中国官本位没有彻底解决而遗留的问题。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