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大科学有助于提速生命科学研究
  • 大科学可能存在的四大隐忧
  • 专家提示预防胃癌应从管好嘴开始
  • 伟哥损害生殖能力不具科学性
  • 炎夏时节产妇如何坐月子
  • 未来十年P to P连接将大行其道
  • 钟南山呼吁:主动有效地预防流感
  • 渤海可能变成地球上首个死海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珠峰变矮
  • 隐形眼镜没有那么多禁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颗粒可钻进大脑 纳米安全急待评估

    >
      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潜在风险。添加纳米材料的化妆品、聚酯类啤酒瓶等产品,直接与人体接触,纳米颗粒作用于人体,其长期使用存在的问题是未知的,有待深入的研究。拿防晒霜为例,2003年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产品中使用的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可以进入皮肤甚至细胞,并在细胞内产生自由基,破坏原有的基因,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是值得我们进行评估的。又如加入纳米颗粒的妇女卫生巾,具有极强的抗杀细菌作用。但是,这些与人体接触的材料有多少纳米颗粒会脱落,而这些脱落的纳米颗粒的粒径是多少,有多少会进入人体,并且多大的粒径是相对安全的,进入人体的纳米颗粒是如何代谢的,它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所有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来解答。

      “特氟龙”也跟纳米有关

      几组科学家在2003年3月美国化学会举行的年会上报告了纳米颗粒对生物可能存在的作用。其中,纽约罗切斯特大学(Rochester University)医学和牙科学院的毒物学家Oberdorster发现,大多数在含有直径为20纳米的“特氟龙”塑料(聚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生活了15分钟的实验鼠会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暴露在含直径120纳米颗粒(相当于细菌的大小)的空气中的对照组则安然无恙,并没有致病效应。在另一项研究中,该研究小组发现用碳13和锰制作的纳米颗粒能够进入大鼠的嗅球,并迁移到大脑。丁堡大学呼吸毒理学教授肯?唐纳德森(Ken Donaldson)的老鼠试验证实,从鼻孔进入的纳米颗粒可以迁移到大脑部位,并能够从肺部进入血液循环。

      建立安全性评估体系

      尽管ETC组织的报告有些过激和离谱,但是因为纳米材料甚小,它们有可能能够进入人体中那些大颗粒材料所不能抵达的区域,如健康细胞。纳米科学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完全,过去宏观物质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有可能不适用纳米材料。目前,我国还没有纳米材料生产的许可证制度和纳米实验室安全问题的规定,纳米毒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紧迫,开展纳米毒理研究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我国应该如何面对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应该建立相应的研究基金、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开展纳米材料的防护研究、应用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成果。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