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戚发韧:神舟号达到载人飞船国际先进水平
  • 诺贝尔奖得主保尔·格林伽德论道科博会
  • 专家指出中国软件业五年后有望超印度
  • 白春礼:中国纳米研究花多果少
  • 要抢救性地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
  • 重视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 专家: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
  • 纳米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可能超过电脑
  • 文明社会新公害——环境激素
  • 火星水并非汪洋可能是一片冻土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普杂文

    不是月亮惹的祸(图)

    就是月球的起潮力。

        什么是起潮力呢?这需要从万有引力说起。我们知道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这种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样地球靠近月球的一面,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最大,地球中心部分次之,而背向月球的一面最小。这种地球不同部分所受月球引力之差就是月球的起潮力。太阳对地球也有起潮力。

        与引力不同,月球的起潮力与月球的质量成正比,而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的立方成反比。太阳的起潮力也同理。太阳的质量约为月球的2700万倍,太阳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的390倍左右。计算不难发现,由于距离以立方影响起潮力的大小,所以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是太阳的2.25倍。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仿佛是一种小小的“刹车片”,其长远影响一是使地球自转缓缓变慢,大约每10万年减慢两秒。二是使月球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所以说,远古时月球比今天离地球近得多,影响也大得多。遥想多少亿年前,那排山倒海的巨潮扑向海岸,恰巧为生命从海洋这个摇篮登上陆地推波助澜。

        地球身子歪与月球无关

        至于现在有人“状告”月球引力拉歪了地球的自转轴,这真是天方夜谭。月球根本无此扭转乾坤之力。

        由于引力是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因此它并不像起潮力那样对距离敏感。计算不难发现,现在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仅仅是太阳对地球引力的1/179。然而即使是太阳的引力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地球自转轴方向的正与歪。在太阳系中,太阳对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引力影响最大,然而这九颗行星的自转轴方向仍是“各自为政”。最特别的是天王星,它简直就是躺在它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上自转,仿佛一个撒娇又赖皮的孩子躺在地上。按说,天王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是地球离太阳平均距离的19倍,太阳引力的影响要小得多,而且天王星自己的卫星对天王星的引力影响也只有我们月球对地球引力影响的1/20。然而天王星自转轴方向歪得倒了下来,可见引力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自转轴方向是在它们诞生时形成的,当时星球与星球之间的激烈碰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难看出,月球的引力对地球影响很小,对地球自转轴的正与歪,根本就没有“作案”的能力,何罪之有?就算没有月球,地球的自转轴还是倾斜,春夏秋冬还是循环往复。

        假使真的将地球扶正

        假使真的能将地球扶正,此时确实没有春夏秋冬,然而由于动植物已适应以前千百万年的生长节奏,一旦改变,粮食势必大面积减产,那样不仅消灭不了饥荒,反而会使饥荒百倍地蔓延。

        而且自转轴垂直的行星未必就是天堂,最典型的就是金星,它们自转轴确实基本上垂直,然而那里的表面温度高达近500摄氏度,简直像炼狱。

        核弹能摧毁月球?

        俄科学家认为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就能摧毁月球,简直是奇谈。其实只要用小望远镜就可以观测到月球表面上有密密麻麻的环形山,有不少环形山直径在100公里以上。这些环形山表明月球历史上遭受到了远比6000万吨级核弹轰炸威力大的小行星的撞击,然而月球依旧岿然不动。若是真用核弹轰炸月球,除了增加一个中等大小的环形山,使月球这片净土蒙上核污染之灾,实在是罪过。

        地球气候的异常主要是太阳照射不均匀造成的,不能怪月球。月球就像一个温柔可爱的小姑娘,功劳不大,也没什么过错,而她的存在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如果没有了月亮,即使在最晴朗的夜晚,我们也只有微弱的星光做伴,那时人们该是怎样的失落?在天文学家眼里,月球更不可多得。下一步的天文学发展是到月球上建天文台,月球上无风、无雨、无污染,是理想的观测地点。到月球上旅游也并非难事,在月球上看蔚蓝色的地球,美极了!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