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盖了当前科研工作者科研道德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些方方面面中,我们常常对其中的是与非认识是模糊的。具体说,比如“科研成果的客观性”这一条,曹南燕说,科研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客观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科学作为一个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标,它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受心理状态制约的,做的时候肯定是有主观性在里面的;但是作为一种现有的和完成的东西,无疑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人们在进行科研的时候,虽然做不到完全客观,但是应该尽可能地客观,这里就包括对事实和数据不能伪造、不能篡改。比如在做实验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数据,人们肯定要进行筛选的,各个学科都有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比如样本如何选、哪些数据必须记,哪些数据可以忽略等等。这时候,如果有不合你的心意、不符合你的理论的数据出现,你是不是视而不见甚至故意隐瞒,或者编造出你想要的东西?你如果这样做,就是违规的,是伪造数据。诚实的科学家在这个时候,会把不符合自己观点的数据如实记录在案的。
记者:是不是有的科学家这样做也是因为急于要出成果?
曹南燕:这就牵涉到“同行评议的规范”这一条。现在搞科研,一旦出了成果,社会上给的荣誉和利益都非常之大,以至于有些人为了出成果的目的,不经同行评议就在媒体随意发布“重大科研成果”,这是不规范的。为什么?因为科学研究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科学家提出的理论,一开始都是一个假说,要经过反复的检验来论证。这个论证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在科学共同体之内进行的,而不是在媒体中进行的,媒体是没有能力做这个判断的。这个时候如果媒体把一个不确定的结论当成结论发布出去,公众也没有能力来做出判断,就以为这是证实过的正确结论,这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记者:“同行评议”都包括什么?在专业杂志上发论文?召开学术会议研讨?
曹南燕:“同行评议”的形式很多了,从申报课题、在发表成果前的研讨会、科研成果评奖、论文发表前的审评、答辩,最后变成教科书上的内容时的审查,一层层地不断在筛选,最后保留下来的,就是比较可靠的,比较让大家放心相信的东西。
记者:“科研中的信誉分配”,这是不是主要讲发表论文时的排名问题?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写论文,导师没做任何工作就把自己名字署上去,或是当论文被发现有抄袭问题时,导师署了名,却声称不知道做弊,这样的问题好像不少?
曹南燕:这一条主要强调的是排名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你要担责任。你做了工作,你就有荣誉,你没做太多,但也有一定贡献,那就可以采取比如“致谢”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更公正一些,同时也各负其责。
记者:“科研中的利益冲突”和“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的规定”,这两条是有联系的吧?
曹南燕:今天的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研究很常见,比如像我们学校的老师,与企业合作是很多的。也有的科学家直接办公司。这样科研直接和经济挂钩以后,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重大利益在背后,就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比如有些资金来源要向社会公开。比如,有个科学家要研究核酸,那么你就要把你的钱是从哪个公司来的向人们公布。这样大家就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你有没有重大经济利益在里面?这在外国都是有相关规定的。
记者:“科研中使用人类被试的规定”,这一条谈的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曹南燕:对。这就涉及到搞科研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也就是说即使你的目的非常高尚,你也不能不择手段。在刘海洋用硫酸伤熊的事件发生后,我曾在课堂上问过学生:如果让你用动物做实验,你能不能随心所欲,想对动物做什么就做什么?有的同学就觉得当然了,这不是个问题。但是在外国,对动物进行实验就有很多规定,不能让动物受到它不该受到的额外的折磨。我们在这部《守则》里还没有对动物实验做出规定,但是对拿人做为实验对象时做出规定,主要就是要“知情同意”,一定要让被实验的人知道你做的是什么实验,有什么意义,而且他可以随时退出实验。就是说,尽管你做的研究可能会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但你的手段同样也应该合乎人道主义。这也是对人的起码尊重。
记者:“发明、专利和版权的规定”,这一条内容应该是比较明白的,特别是在王铭铭的事情出了以后,大家对抄袭、版权这些观念都重视起来了。
曹南燕:这里我想补充做一点说明。为什么我们一向对版权或抄袭这些问题不重视?恐怕也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我们从小是在一种总是在引用别人的话而不鼓励讲自己的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习惯拿别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
其实,在中国的科研传统中,也从来没有制订如此细密的《守则》的习惯。国外的一流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每个都有厚厚的一本本守则,让中国人看来,那简直是太繁琐了,每一步每一条都写得非常周密,但却非常有可操作性。我们在起草清华大学的《守则》时,也借鉴了这些国外一流大学的东西,同时尽量地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在采访中,曹南燕特别讲到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要在今天制订这样一本《守则》的关键所在。她说:为什么在今天人们感觉到“学术腐败”“科学造假”等等事情会这么多?这就与今天整个社会的发展现状有关,现在与以前的“小科学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搞科研的人相对“纯粹”一些,科学以外的东西对他们影响较少,但现在随着科学的社会化,或者说社会的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越复杂,以前的规范也不一定能约束住他们了;从另一方面,科学本身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与金钱、利益的联系也很密切,当利益占的份量太重时,就必然影响到你科研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了。
当科学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时,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比以前要大得多。科学家得到的社会荣誉要比以前大得多,说话的分量要重得多,如果你说得对,当然对社会的贡献也大,但是如果你说得不对,对社会的损害也大。所以这里强调科研道德,也是在强调科学对社会有利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风险。因为有风险,科学家对社会同时也就有责任,他们要更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