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跨度结构抗震设计的国内外近期发展及趋向<%=id%> |
|
|
|
近20几年来,大跨度结构在工程中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其抗震性能对国民经济和生命财产关系很大。但是,震害调查表明中等强度的地震就屡屡造成大跨度结构的严重损坏。当前各国抗震规范对有关的计算分析显得十分软弱无力。大跨度结构抗震分析之所以比普通跨度结构困难得多,主要是因为必须考虑如下特殊因素:行波效应、部分相干效应、局部效应。 目前在大跨度结构的工程抗震分析中,由于缺乏更为有效而可行的方法,一般还是采用基于运动微分方程差分格式的动力时程法。直到现在,随机振动方法还是难以在工程设计中被有效地应用,最根本的障碍应该说是在于计算复杂性太高,因此难以被工程人员所接受。 我国学者在多点激励随机振动研究工作上的创新性贡献。由我国学者林家浩等发展的结构随机响应分析的新方法--虚拟激励法,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上述计算困难。是大跨度结构抗震设计领域在计算分析方法上的重要突破,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分析方法。 通过交流与对比,我们已经可以确认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具有的优势--基于最先进的理论,进行极其高效而且精确的分析。下一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并扩大优势,发展已取得的理论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工程的优势。看来必须从修订规范着手,为大跨度工程结构在多点平稳或非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动态分析提供指导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但是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变成21世纪国家规范中用来指导普遍工程抗震设计的原则,仍需花大力气开展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设计随机地震荷载强度的确定。2.地震随机场相关性的定量描述。3.随机响应分析结果应用于工程设计的研究。4.复杂情况下动态分析方法的研究。5.进行多点地震激励实验研究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