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摘要:2001年1月10日,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秋光纯宣布二硼化镁具有超导电性,超导转变温度高达39K。发现二硼化镁超导电性迫使人们重新考虑,在BCS理论的框架内是否存在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目前为止二硼化镁超导研究美国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的研究范围涉及了从实验、计算到理论的各个方面。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华人科学家和一些小国家如韩国在紧跟前沿。 2001年1月10日,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秋光纯宣布,他的研究小组发现,金属间化合物二硼化镁具有超导电性,超导转变温度高达39K。消息传来,全世界凝聚态物理学界为之兴奋。 二硼化镁结构简单,易于制备和加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3个月来,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对二硼化镁的超导体物理性质进行了重点研究,目前已发表的研究论文达100多篇。3月12日,在美国西雅图市召开了关于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的国际研讨会,中、美、日等13个国家的数百名科学家出席了研讨会,会上共宣读论文76篇。本文就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研究的主要进展情况作如下介绍。 二硼化镁超导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二硼化镁(MgB2)的结构属六方晶系,在两个硼原子层之间有一个镁原子层。研究表明,二硼化镁的超导电性源于硼原子层。科学家们采用"掺杂"的方法,在MgB2的基础上寻找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通常有两种掺杂的方法:一种是电子掺杂,MgB2-yXy,X=Be,C,N,O,即用Be,C,N,O等元素部分替代MgB2中的B元素,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电子掺杂具有提高临界温度的作用;另一种是空穴掺杂,Mg1-xMxB2,M=Al,Be,Ca,Cu,Li,Na,Zn,即用Al,Be,Ca,Cu,Li,Na,Zn等元素部分替代Mg元素。我国科学家发现掺有20%铜元素的二硼化镁(Mg0.8Cu0.2B2)具有超导电性,其超导转变起始温度为49K,零电阻温度为45.6K,是目前二硼化镁新型超导体中临界温度最高的。Mg0.8Cu0.2B2主要是MgB2和Cu2Mg的混合物,其晶体结构仍然是六方晶体系,与MgB2相比六方晶格在a轴和c轴方向都略有缩短。对于传统的合金超导体,非磁性杂质常常具有提高临界温度的作用。我国科学家的发现表明,非磁性杂质Cu2Mg在提高二硼化镁超导体临界温度方面的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美国科学家根据BCS理论估算出二硼化镁新型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可达70K。 热力学参量的测量表明,二硼化镁是典型的第Ⅱ类超导体,其下临界磁场为300Oe,上临界磁场为12.5×104Oe。第Ⅱ类超导体内部充满了量子化的磁通,除非以某种方式将磁通钉扎,否则当超导电流流动时会产生能量耗损。不同研究小组的高压实验结果表明,二硼化镁的临界温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理论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各国的研究小组采用各种先进手段,如扫描隧道光谱,高分辨率光电子谱等,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能隙值,结果大致与BCS理论相符。 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的特征 二硼化镁超导体的发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其超导机制,即二硼化镁是以声子为媒介的BCS超导体,还是更奇特的其他类型的超导体。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有了答案。硼同位素效应的实验结果表明,二硼化镁是以声子为媒介的BCS超导体,其超导电性源于硼原子的声子谱。能带结构的理论计算证实了这一点。还有许多其他的实验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例如,临界温度随压力增加而减小的实验结果表明,声子贡献起主导作用;用各种不同方法测量了低温下的能隙值,结果基本与BCS理论相一致。二是对实际应用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当存在外磁场时二硼化镁是否能承载很大的超导电流。对于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尽管其临界温度很高,但是由于多晶样品中跨晶界弱连接的缘故,限制了其承载超导电流的能力。与此相对照,对多晶二硼化镁超导体详细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二硼化镁中超导电流密度较高,晶界对超导电流是"透明的",即超导电流不受晶界连通性的限制。然而,对二硼化镁超导体,超导电流密度随外磁场的增加迅速减小,这表明随着磁场的增加,磁通钉扎能变弱。因此,从实用观点讲,提高二硼化镁的磁通钉扎能力至关重要。 发现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的意义 迄今为止,二硼化镁的超导转变了温度是简单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