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IT教育方略: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创新IT教育的启示<%=id%> |
|
|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1999年6月15日,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席话让众多对民办教育抱有观望的企业看到了曙光,社会力量办学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业内称之为“18号文件”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该文件对软件产业相关方面的优惠力度和详细程度前所未有,“18号文件”明确了“发展软件产业,必先进行IT教育改革”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联合IT企业创办软件学院,方向就是要加大“IT人才的培养力度”,超常规培养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多层次软件人才。
作为国内软件业旗手的东软,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国家和社会――
2000年6月,东软集团、大连软件园斥资1.8亿元与东北大学在大连创办了国内第一所专门培养实用化复合型IT人才的专业学府,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宣告成立。用时任大连市长薄熙来(现任辽宁省省长)的话就是“我们不仅要发展高新科技、要生产软件,而且要生产软件人才”。
仅仅过了一年,学院就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700名师生的IT专业学府。依靠东北大学和东软集团的支持,在院长温涛博士的带领下,学院在IT人才培养方面大胆突破传统培养方式,构建了“面对面与现代校园网络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其一年多的发展历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软件强省,“东软教育”顺势而动
2001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举全省之力、采取非常措施,以超前的理念和超常的热情,使辽宁的软件产业跻身于国内最先进行列,走在中国知识经济的最前沿,成为“软件强省”。大连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具有优越的环境基础和资源优势,在整个辽宁省的信息产业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宏伟目标的实现自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大连软件园成了“软件城市”中最重要的软件研发基地,居于大连软件园中心的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自然就成了大连实现软件产业国际化目标的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长缨在手方可缚住苍龙,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了IT教育对于发展软件企业和助推软件产业的关键所在。为了支持东北大学产学研结合发展信息学科,鼓励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超常规发展,2001年9月,在教育部评选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前,辽宁省人民政府致函(辽政【238】号文件)教育部支持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联合申报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同时批准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为辽宁省第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2001年12月,东北大学和东软集团联合申报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获得批准,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成为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分院。中国IT教育市场化的“试金石”―――东软教育,就这样顺势而动了……
产学研,校企共建“人才生态链”
东北大学孕育了东软,东软“回馈”教育,投资两亿元在大连建立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博士指出,东北大学产学研十年的实践架设了学术与应用的桥梁,缔造了IT产业巨擘―――东软集团;未来,东北大学产学研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使教育与产业、产业与教育得到融合,进行IT教育的创新和探索。赫校长坦言,计算机软件是目前知识更新最快的专业,教学落后新技术是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最先进的知识,不是在高校,而是在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由高水平的企业来创办一个有水准的IT学院,运用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形成一个校企互动的“人才生态链”,让学生在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上成为一个社会急需的人才。这就是赫校长对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定位的最精确诠释。
饱经了十年软件业的风雨沧桑,东软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IT人才,也最清楚当前奔走于人才市场的IT人才的不足和缺陷,用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博士的话就是“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落后于国际技术、实践能力差、人才缺乏层次性是东软在产业实践中对国内IT人才市场最深切的体会。于是,依托东北大学厚重计算机学科优势,结合东软集团的产业实践,培养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就成了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众望不负,中国ESP探索IT教育创新路
一、办学体制大胆突破,校企联合共建“股份制”大学。
《学习的革命》曾经预言:“一种新的特殊的商业联合式正在全世界产生,而最具有吸引力的潜在联合行业是教育和商业。”东北大学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就依托是教育股份制运作的一个案例,学院由东软集团和大连软件园共同投资,依托东北大学厚重的学科优势,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股东通过董事会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聘请教育专家对学校进行企业化管理。学校在吸收传统大学教育精华的同时,共享了企业的教育及技术资源,对于IT专业学院来讲,企业就成了最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解决了实用化教学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教育股份制是民办教育解决资本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股份制既能回避办学的资本风险,又能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既能调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又能解决学校的公益性与资本的寻利性之间的矛盾。它是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未来教育相适应的新型的办学模式。
二、突破传统大学功能,做中国的ESP(Ed u c a tio n Se r-v ic e P ro v id e r)
后学历时代,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学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这一结论已经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讲保持终身学习就成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大学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提出了打造中国教育服务供应者的定位,做中国的ESP(Edu ca tion Se rv ice Prov id e r),为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学历教育、终身教育培训、顾问咨询和教育资源开发等服务。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从普通IT工程师到高级项目管理人等各层次IT人才。学院构建东软IT终身教育体系,致力于企业和政府终身学习的“虚拟大学”(V ir tu a l Un ive rs ity)。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架设一个“不为企业所有,但为企业所用”的开放式咨询教育服务平台。在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学院还建设了数字化课件研发中心,引进并开发各学科的教学课件(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课件研发成为学院的主攻科研方向),为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教学资源。
三、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现代e教育
透过学院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该学院的教育自学生入学就紧紧围绕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来展开,从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到育人模式都以此为核心。
1、双语教学,让外语真正成为学生的交流工具。中外结合的外语专家教学队伍,通过电子书包(1500名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全部通过千兆以太校园网实现互联)让学生随时接受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语言教学,实现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保证软件人才与国际接轨。语言教育长此以来形式重于实践的禁锢终于被打破,这无论是对于IT教育还是整个教育界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2、尝试“1321”的教学管理。改变现行的一年二学期制,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1321”模式(即一年分为三个学期,两学期的理论教学,一学期的实践性教学),东软集团遍布全国的研发基地和大学生创业中心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项目实践机会。软件人才实用性不强是所有企业的通感,受教学条件和实习环境所限,传统IT教育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个久悬不决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3、推行现代e教学模式。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变成知识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通过教师的“面对面”教育辅助现代校园网络手段引导学生进入现代e学习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保证了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实施。面对网络时代资讯的浩若烟海和知识的快速淘汰,如果坚持“填鸭式”教学,恐怕等不到大学毕业,所谓的人才们就不得不再回到学校学习,现代e教育模式,即意味着大学将更多地以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目的,而不仅仅是学习有限的知识。
现代e学习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
4、创新知识组织模式。通过高速的校园网构建课程相应的Kn ow led ge-Ba se(知识库),把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全部链接在该知识库里,学生只要进入学习课程就可以进入所有相关知识领域。知识库由相应的老师和课件制作人员来动态更新,任何一次教学的创新都被共享,成为“保鲜”的“知识模块”。面对面与校园网络相结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不断更新,电子课本引入大学课堂教育,可以说很好的耦合了传统面对面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优势。
5、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东软认为,一个优秀的IT人才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游刃于知识经济时代,包括: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态度决定一切;第二,语言与沟通能力,面临“零距离”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将迫使我们实现沟通无极限;IT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因此,沿用多年的传统IT学科课程体系被东软用自己的课程体系所取代,目的就在于与产业实践真正结合。
6、实行动态更新的教材体系。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课件和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动态更新,保证学生接受到软件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原版教材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客观地说,我们的IT教育早就应该实现教材国际化,试想就连视窗XP的发布都是全球同步的,如果我们的教材总是落后于国际技术,我们就只能永远都望其项背。
7、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互动。从著名软件公司遴选优秀技术人员参与实际教学,同时定期委派教师到开发一线接受前沿知识,保证教学与产业技术、国际技术接轨。尽管大学多数教师的知识体系落后于最先进的IT技术,但是一方面学校的计算机老师数量本身就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培训教师的成本令高校望而却步,企业研发人员与教师互动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了。
四、数字校园构建知识经济时代数码人文景观
网络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教室、图书馆、咖啡厅和宿舍总共有4000多个接点可以接入In te rn e t,校园网拥有浩若烟海的资讯信息,内容包括了各学科的学习课件、英语在线、影视剧场、网络电视频道、经典音乐、古典文化赏析、生活艺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学生通过“电子书包”可以在线点播,也可以下载收听欣赏。志趣相同的人自发地结成各种学生社团,并将社团的活动和组织网络化,构成了一道道不同景致的数码校园景观。这使我想起了三千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教学资源数字化并实现自由选择也可以算的上是老人家愿望的典范了。数字校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素质教育。
五、大学生创业中心: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创业与成功的摇篮
学院即将成立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把申请进驻中心的学生都按照“虚拟公司”(V ir tu a l Com p an y)的形式来组织,公司中设有“董事会”、V-CEO来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可以得到学院数字化中心的项目支持和辽宁创业投资公司、大连软件园创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支持,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链接的基地,为学生参与实践和创业提供机会和支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是东软,在很多人为了大学生创业进行利弊争论的时候,东软信息技术学院鼓励学生创业和实践,用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条件,从而实现人才走向社会后与产业无缝链接。
六、学校管理企业化,后勤生活社会化
教职员工实行企业化的“坐班制”,在传统的大学中实属鲜见,但是在东软却是一个事实。从道理上讲,大学教师不坐班,是为了科研,但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却把搞科研的时间大量用在外面兼课、兼职挣钱上,上课照着教材念,业务水准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的“坐班制”起到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案全部采用统一的电子模板,教师的智慧结晶成动态更新的“知识库”,不仅让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保证了学生接受到“保鲜”的知识。
后勤完全社会化,教学区的环境管理、员工及学生的生活区管理全部交由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来管理,学校真正变成了一个教学和科研主体。一方面学校管理减少了很多包袱,另一方面专业化公司的服务也让学校和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清洁的环境和作为“上帝”的服务。传统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此得到了全面的解决。
从创建东软信息学院开始,东软人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培养国际化、实用化、个性化的IT专业学院,倡导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加强和巩固学生基础理论同时,又从专业理论、动手技能、沟通表达、从业经验、科技视野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学生价值。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就是视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社会生存能力为学校的最大价值,保证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高回报率,从而实现“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形成教育、个体、社会价值链的统一。
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相信东软人的智慧和努力,我们也相信东软人会为求解IT人才找到一个参考和借鉴的答案!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