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科学数据不是‘财主埋在地下的钱罐’,不是个人私有”,应当把“把珍珠串成项链”,只有当科学数据进行交流和共享时才能充分体现数据的价值和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2002年2月5日举行的“科学数据共享研讨会”上这样呼吁。
我国科学数据资源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科学数据的共享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科学界长期呼吁,矛盾十分突出。数据的不能共享不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已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
例如,有关青藏高原研究,应该是我国地学能够领先于国际水平的重要领域,我国诸多部门和多种国家计划相继组织了单学科或多学科的综合调查、观测、探测、试验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数据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共享问题没能很好解决,部门或科学家群体之间的数据、资料不能有效沟通,影响了研究水平的提高。然而,国外学者却利用其资金优势与我国不同单位分别开展合作,在其所致力的研究领域中获取了比国内研究群体更为全面的科学数据、资料,使其对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比国内学者更有发言权。
又如,气象基本要素观测涉及气象、水利、海洋、航空、农业、环保、电力和军事等部门。各种业务职能不同、规模不等、规范标准各异的全国性气象观测站星罗棋布。由于长期部门分割,国家缺乏宏观上的统筹规划与协调,使气象科学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各部门“贪大求全”、“自家有,便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思想长期存在,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现象严重。如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问题得不到解决,新的重复建设还将延续,而且将耗费更多的资金。
近年来,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共享工作开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科技部在1999年起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中陆续启动支持了一批急需的科技基础数据库建设。中国气象局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制定了科学数据共享的原则和实施办法。从国家层次上整体推动科学数据共享的时机已经成熟。
科学数据共享要能在我国真正得以全面实现,不仅要靠领导的重视,要制定一系列法规、条例及科学数据管理规定,营造共享环境;还需要广大科技界的共同努力,要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因为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中还有大量的研究任务: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还未有系统地研究。简单地说,科学数据共享,到底科学家需要哪些数据,哪些数据对于我国科技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正确的答案。因此,在这次为期两天的科学数据共享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将就数据共享的原理、原则;法律、法规;理论、方法;标准、规范;技术、条件等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讨论。
此次研讨会由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WDC-D)发起,会上科技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了青藏数据库。青藏数据库是由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承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科学院等单位共同参加研制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现项目通过了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向西藏自治区无偿赠送,这也具体实现了科学数据的共享。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