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2年5月23日,2002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周光召在开幕词中说:“这次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在我国举办,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数字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同时也将带动与之相关的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加快中文信息资源的建设,使中华文化在数字形态下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商机悄然绽放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研究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教育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内容。
早在1991年,美国俄亥俄州政府就作出了启动俄亥俄网的决定,计划投资2500万美元建立州内图书馆网络中心,该网络定名Ohio Link。1992年,美国政府在制定“高性能计算与通信(HPCC)”国家攻关项目中,第一次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为“国家级挑战”项目之一。1998年春,美国又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创新(DLI)二期工程,新增4个参与单位,它们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NEH)以及著名的美国国会图书馆(LC)、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首期投入为4000万-5000万美元,预计今后可增加到数10亿美元。据报道,美国迄今投入到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经费已经超过8亿美元。
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也先后提出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并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加以实施、推进,期望与美国进行抗衡。
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促使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奋起直追。政府支持,企业跃跃欲试。正因为潜在的巨大商机,使得这一事业从一开始,就成了企业的事业。
作为国内最早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者,北京超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12月就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0年6月,超星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2000年底,又一家民营企业----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业务运营;2002年,本来一直在电子图书领域下功夫的方正,也突然出现在数字图书馆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进入,立刻盘活了这个市场。
此次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组委会秘书长鄂云龙介绍,把中央党校、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图书馆以及青海、辽宁、海南、新疆等省市级政府、企业以及各大专院校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都加起来,保守地估计有36亿元的规模。这36亿元的大单,有望被这些首先进入的民营企业先分一杯羹。
产业链的形成
虽然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因为商业化运作较早,发展迅速(几家民营数字图书馆都声称自己有大量数字化了的图书),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良性发展,还是摆在众企业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大量图书被加工成了数字图书,但是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图书电子化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2000年网络高潮的时候,许多刚刚成立、还没有一本电子图书的网站突然发现了一个实际问题:要电子化一本图书,光是把铅字转化为文本,就需要近1000元。如此一来,要想建成一个有10万套图书的小型图书馆,需要的投入将是近1亿元!这1亿元又如何回收?
如果采用较粗糙的技术手段,比如用图像方式进行图书数字化,后台采用简单的OCR文本方式,因为现有OCR技术还不够成熟,较大的误差率将使后台文本内容惨不忍睹。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图书都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文本,这些电子版本都分散于各个出版社。但是,由于电子版本有可能被盗印等顾虑,他们对电子版本的出让持谨慎态度。2001年,记者在采访某大型出版社发行主编时,他就曾针对合作商要求出版社提供图书的电子版本表示了否定看法。而目前的民营数字图书馆,主要在采集这些出版社新出版的图书进行数字化制作。这样,就等于把这些图书进行了第二次数字化加工,实际上是进行了重复建设。
现有的数字图书馆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企业制作数字图书资源库,然后出售给各地的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再把这些图书提供给读者。在这个环节中,位于上游的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成为了纸质文本的提供者,他们的资源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当理顺了数字图书的作者、出版商、制作商、书馆之间的关系,使这一事业形成一个科学的产业链,数字图书馆就会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面前。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