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面的观察更加仔细、更加全面。以往对星球的观察是借助显微镜进行的。宇宙卫星上了天,首先是观察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其次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包括那些望远镜看不到的“背面”的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全面了,第三是动态的观察,因为卫星随时都能将各种图像发回地球。这就有可能为地球与行星的对比研究提供必要而又扎实的基础素材。
人类有可能直接登上各个星球开展科考活动。当然,第一步是离我们最近、各种资料也最详尽的月球。登上月球尽管从交通工具来说不同于去南极,但感受和经历却可能相同:严酷的自然环境,却是一块净土,别有一番乐趣;各国相继都会在月球上建立自己的科研基地和太空站,作为征服宇宙的桥头堡。
随着对地球上一些特殊成因矿床(如加拿大萨德伯里)研究资料的积累,人类有可能考虑从新的渠道得到资源,尤其是金、铂这样比重特大的贵金属。
早在1984年,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召开时就有人倡导建立和发展比较行星学,但因难于操作而进展较慢。不过,比较行星学毕竟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进入21世纪,地质学上升为地球科学是比较行星学得以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上述天体地质学的进展将使比较行星学的研究成为可操作。因为星球的演化是上升的、不可逆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其它星球上才能看到地球40亿年前、30亿年前、20亿年前和10亿年前的面貌;同样,基于这种对比研究,我们才能预测这些星球的发展演化过程。到22或23世纪里,也许人类真的会到其它星球上寻找生存空间和能源资源,因为那时比较行星学已经能够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可行性证明了。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