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世纪20-30年代CFC(氯氟烃,也称氟利昂)开始人工合成。1974年美国科学工作者Rowland发表CFC破坏臭氧层理论。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研讨CFC气体问题,批准有关臭氧层的全球行动计划,成立臭氧问题调整委员会CCOL。1978年美国禁止使用CFC气体制造喷雾制品。1979年加拿大、瑞典开始禁止制造使用CFC喷雾制品。1980年在欧盟部长级理事会上,决定冻结CFC-11、-12的制造,削减喷雾用CFC的生产。日本也随之实行。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拟订臭氧层保护公约上取得一致意见; 挪威禁止制造和进口使用含CFC的喷雾制品。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缔结《维也纳公约》,旨在加强臭氧层保护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有直接关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5种特定CFC和3种特定哈龙)提出了将年产量和消耗量在10年内减少一半的要求。这8种物质被称为受控物质。1988年美国国家环保局EPA根据清洁大气法,公布CFC的控制规则; 欧盟提出到1998年CFC的境内生产减少一半,并禁止从未缔结控制公约的国家进口,通过了到2000年全面禁止使用CFC气体的提案; 在荷兰海牙的国际会议上,决定提前一年开展旨在强化《蒙特利尔议定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