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回构造系黄汲清教授倡导,是从历史分析的角度研究地槽演化的大地构造学说。它强调中国的地槽(尤其是活动性较大的优地槽)是要经过几次褶皱造山才能回返的。一般来说,地槽的多旋回发育可分为前期旋回、主旋回和后期旋回。伴随地槽多旋回发展的是多旋回的岩浆活动,多旋回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褶皱带、多旋回深断裂、多旋回成矿等等。象祁连地槽,就是经过4次造山运动才最终回返的。
多旋回学说的形成和完善,可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1945年黄汲清教授写成“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一文,从地槽一地台角度区分了稳定区和活动带并比较了它们与欧美的地槽-地台的异同。1959完成“中国大地构造图”,正式提出多旋回构造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不象欧美的地槽那样只经过一次造山就回返了。70年代,提出世界上一切著名的地槽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地槽多旋回发育是一个普遍规律,甚至板块活动也是多旋回的。
象地槽-地台学说一样,多旋回说用深层构造来解释地槽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地槽系,分别隶属于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以银川-六盘山-龙门山-康滇重力梯度带和西昆仑-阿尔金-北祁连-北秦岭-北淮阳重力梯度带为分开三者的界线。从时间序列看,中条旋回使中朝准地台形成,扬子旋回使扬子和塔里木准地台形成并与中朝准地台等连接成古中国地台。兴凯旋回时古中国
< 1 > < 2 >
|